1998年3月19日 (農歷二月廿一),浮游生物暴發性繁殖引起“紅潮”造成香港海域魚類大量死亡。
1998年3月19日浮游生物暴發性繁殖引起“紅潮”造成香港海域魚類大量死亡。
“赤潮”,被喻為“紅色幽靈”,國際上也稱其為“有害藻華”,赤潮又稱紅潮,是海洋生態系統中的一種異常現象。它是由海藻家族中的赤潮藻在特定環境條件下爆發性地增殖造成的。海藻是一個龐大的家族,除了一些大型海藻外,很多都是非常微小的植物,有的是單細胞植物。因赤潮生物種類和數量的不同,海水可呈現紅、黃、綠等不同顏色。
赤潮發生后,除海水變成紅色外,一是大量赤潮生物集聚于魚類的鰓部,使魚類因缺氧而窒息死亡;
二是赤潮生物死亡后,藻體在分解過程中大量消耗水中的溶解氧,導致魚類及其它海洋生物因缺氧死亡,同時還會釋放出大量有害氣體和毒素,嚴重污染海洋環境,使海洋的正常生態系統遭到嚴重的破壞;
三是魚類吞食大量有毒藻類。
同時海水的PH值也會升高,粘稠度增加,非赤潮藻類的浮游生物會死亡、衰減;赤潮藻也因爆發性增殖、過度聚集而大量死亡。
赤潮是在特定環境條件下產生的,相關因素很多,但其中一個極其重要的因素是海洋污染。大量含有各種有機物的廢污水排入海水中,促使海水富營養化,這是赤潮藻類能夠大量繁殖的重要物質基礎,國內外大量研究表明,海洋浮游藻是引發赤潮的主要生物,在全世界4000多種海洋浮游藻中有260多種能形成赤潮,其中有70多種能產生毒素。他們分泌的毒素有些可直接導致海洋生物大量死亡,有些甚至可以通過食物鏈傳遞,造成人類食物中毒。
目前,世界上已有30多個國家和地區不同程度地受到過赤潮的危害,日本是受害最嚴重的國家之一。近十幾年來,由于海洋污染日益加劇,我國赤潮災害也有加重的趨勢,由分散的少數海域,發展到成片海域,一些重要的養殖基地受害尤重。對赤潮的發生、危害予以研究和防治,涉及到生物海洋學、化學海洋學、物理海洋學和環境海洋學等多種學科,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
赤潮是一種自然現象,也是人為因素引起的。人類早就有相關記載,如《舊約·出埃及記》中就有關于赤潮的描述:“河里的水,都變作血,河也腥臭了,埃及人就不能喝這里的水了”。在日本,早在騰原時代和鐮時代就有赤潮方面的記載。1803年法國人馬克 · 萊斯卡波特記載了美洲羅亞爾灣地區的印第安人根據月黑之夜觀察海水發光現象來判別貽貝是否可以食用。1831—1836年,達爾文在《貝格爾航海記錄》中記載了在巴西和智利近海面發生的束毛藻引發的赤潮事件。據載,中國早在2000多年前就發現赤潮現象,一些古書文獻或文藝作品里已有一些有關赤潮方面的記載。如清代的蒲松齡在《聊齋志異》中就形象地記載了與赤潮有關的發光現象。
赤潮是在特定的環境條件下,海水中某些浮游植物、原生動物或細菌爆發性增殖或高度聚集而引起水體變色的一種有害生態現象。赤潮是一個歷史沿用名,它并不一定都是紅色,實際上是許多赤潮的統稱。赤潮發生的原因、種類、和數量的不同,水體會呈現不同的顏色,有紅顏色或磚紅顏色、綠色、黃色、棕色等。值得指出的是,某些赤潮生物(如膝溝藻、裸甲藻、梨甲藻等)引起赤潮有時并不引起海水呈現任何特別的顏色。
點評:赤潮已成為一種世界性的公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