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00年前的今天,1914年3月19日 (農歷二月廿三),中國土壤肥料學家裴保義出生。
裴保義(1914—1983),土壤肥料學家。畢生從事土壤肥料學的教學、科研工作,為中國土壤肥料學的發展、人才培養和普及工作做出了貢獻。
裴保義,又名裴龍祥,1914年3月19日出生于湖北省漢口。少年時讀過幾年私塾。1928年考入由教會興辦的武昌文華中學,用5年時問學完了中學6年的課程,成績名列前茅。中學期間,他對生物學產生濃厚興趣,打下了日后學習農業科學的思想基礎。1934年考入金陵大學農學院,開始了他獻身農業的人生道路。1937年隨校內遷成都,1938年畢業,獲農學士學位。
他畢業后留校任農經系助教,曾參加四川省的土壤調查和農村經濟狀況調查。1942年應黃瑞采教授的邀請轉入農藝系任講師,從事土壤肥力和肥料學的教學和科研工作。1945年,中國土壤學會成立,裴保義是學會的首批會員之一。同年,他赴美深造,先后在康奈爾大學和威斯康星大學進修和實習。1946年回國,任金陵大學農藝系副教授、教授。
1952年全國高等學校院系調整后,裴保義任南京農學院土壤學與農業化學系教授,參加了蘇北沿海墾區的土壤調查工作。1954年任農業化學教研組主任。1956年,蘇聯專家阿薩洛夫來華舉辦農業化學講習班,他參與了協助蘇聯專家培養研究生的工作。1956—1982年任土壤學與農業化學系副主任。根據學科發展和社會對人才的需要,他對全系的課程設置、教學內容安排,以及教學設備添置等做了大量工作。80年代初,我國恢復研究生培養制度后,他被批準為首批碩士生導師。受有關部門委托,他和史瑞和教授一起研究制訂了我國作物營養與施肥專業碩士研究生的培養方案。他先后為本科生和碩士研究生開設了肥料學、農業化學研究法、施肥法,以及作物營養與施肥等課程,并編寫了相應的教材和講義。這些教材和講義成為后來有關教材的重要參考書。他潛心教學,效果優良,深受師生好評。
教學之余,他熱心于科普和社會工作。1954年加入中華全國科學技術普及協會,經常深入農村普及農業科學技術知識。50年代中后期,為了指導丘陵地區的土壤培肥改土工作,他編寫了科普讀物《熏土的肥土作用》。在普及農業科技知識的同時,他虛心學習與總結農民的生產經驗。50年代末,他參加了研究全國勞模陳永康水稻高產經驗的工作,并成為中心組的成員,對單季晚稻的“三黑”、“三黃”進行了深入的理論探索,從水稻的氮素代謝和碳素代謝的相互關系方面,揭示了“黑”與“黃”的本質。
他一直熱心于土壤學會工作,曾擔任中國土壤學會南京分會(江蘇省土壤學會前身)第三、四屆理事會秘書;江蘇省土壤學會第一、二、三屆理事會理事、常務理事、第四屆理事會副理事長;中國農學會土壤肥料研究會理事。
裴保義曾被選為南京市第四、五、六屆人大代表。曾擔任江蘇省職稱評定委員會委員。他于1956年加入九三學社,曾當選為九三學社南京農學院支社委員、支社主任委員。
裴保義為人誠懇、正直、知無不言,經常給學校和農業行政部門提出意見和建議。他在政治運動中雖然受到過沖擊,但他始終滿腔熱情地忘我工作,直至生命的最后一息,用他自己的行動,充分履行了一位科技專家和人民教師的光榮職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