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33年前的今天,1881年3月13日 (農歷二月十四),俄國沙皇亞歷山大二世逝世。
亞歷山大二世·尼古拉耶維奇(1818年4月17日-1881年3月13日,1855年—1881年在位),是俄羅斯帝國皇帝,尼古拉一世的長子。
農民和他們的地主之間存在著敵對情緒,并因此發生了許多不服地主管束的事情……遲早我們會解決這個問題……從上面解決要比由下面來解決好得多。皇冠給了我權力感,如果皇冠失去了,那將是我的人民和民族的災難——亞歷山大二世;
再拖延下去,只會更加激起狂怒,并且在一般情況下只會給整個國家,特別是給地主造成有害的、災難性的后果——亞歷山大二世談必須進行農奴制改革
1814年,當亞歷山大一世率領大軍威風凜凜奔馳在法蘭西大地上時,作為打敗拿破侖的主力的沙皇俄國,其榮耀也達到了高峰。此后40年中,俄國以“神圣同盟”骨干的身份,扮演“歐洲憲兵”的角色,包括出兵鎮壓了本來與己無關的匈牙利革命。
但1853—1856年的克里木戰爭使沙俄從榮耀的頂端跌落到了恥辱的谷底,本來想從多年的手下敗將土耳其身上再咬下一塊肥肉,沒想到遭遇英、法兩國的橫加干涉,在這場戰爭中,沙俄的落后和腐敗暴露無遺,從槍到船到路,都和英法差了一大截。沙皇尼古拉一世在作戰連連敗北的情況下精神崩潰服毒自殺。重振這個老大帝國的重任落在了他的兒子——亞歷山大二世身上。
亞歷山大二世從小就接受了作為一個皇位繼承人的培養,在他的老師,主張實行較寬松的君主制的茹科夫斯基影響下,也能接受一些民主思想,他年輕時代周游歐洲各國,開闊了眼界,也更能反思俄國的現實。
亞歷山大二世明白落后的農奴制已經成為俄國落后的根源。當時俄國90%的人口是農奴,被完全束縛在土地上,生產效率十分低下,而且也嚴重防礙了以自由雇傭勞動為基礎的資本主義的發展。但數百年來農奴制與沙皇俄國的統治基礎緊密結合,以至于歷代多少高瞻遠矚的雄主,包括彼得一世和葉卡捷琳娜二世都不敢去打開這個潘多拉的盒子。但歷史已經將責任無可推卻地放到了亞歷山大二世面前,克里木戰爭之后,俄國農奴反抗運動一年比一年高漲,遲一天改革,問題就更嚴重一步。
實際上,亞歷山大從繼位那一天起就已經決心實行改革。1857年,他成立了“農民事務總委員會”,開始籌備改革。1861年3月,沙皇終于下詔進行改革。改革的核心有兩點:一是宣布廢除農奴制,農奴全部獲得人身自由,包括遷徙、婚姻、改變職業、擁有財產、訂立契約等;二是規定全部土地為地主所有,農民按照規定贖買一小塊土地,贖金數額為土地實際價格的兩三倍,農民支付一部分,其余由政府以有償債券的方式代付,農民必須在49年內還清本息。改革還有其他一些方面,如將獲得自由的農民組織到公社中,公社的公職人員由農民選舉產生,但必須服從地方行政機構的管理。
從亞歷山大的改革條文中,可充分看出他的良苦用心。農奴獲得解放之后的關鍵是土地問題。連帶土地解放農奴,讓農奴無償獲得他們一直所經營的土地在一場改革(而不是革命)中是不可能的。因為土地的產權本來為農奴主所有,農奴的經營權是同他們的農奴義務結合在一起的。亞歷山大想最大限度地使封建貴族和農奴都滿意,在巨變的同時維持國內局勢安定,讓農奴以贖買的方式獲得土地也許已是最佳的選擇。說俄國1861年改革只是封建主對農民的一場掠奪顯然是對歷史不負責任的解釋。許多農奴解放之后由于土地減少等原因在經濟上仍然不能自立,必須以封建地租的方式接受地主的剝削,改革是不徹底的,但畢竟已邁過了最艱難的一步。
改革最深遠的影響是促進了資本主義的發展,大批取得了自由身份但缺少土地的農民涌進城市做工。上層建筑為了適應經濟基礎的改變,也做了一些改革,如設立地方自治機構和城市自治局,司法上引進陪審制度,給予大學廣泛的自治權等,1874年開始軍事改革。但是,亞歷山大統治后期思想越來越趨向保守,俄國離真正的憲政還很遙遠。
被解放的農民由于土地減少、支付贖金,以及由改革帶來的混亂破壞了以前的那種安定感,反抗斗爭更加激烈了,1860年農民騷動126次,而改革之年1861年增至1176次。但俄國的政局大體上仍保持穩定,最終度過了這段混亂的陣痛期走向新時代。亞歷山大本人則成為打開潘多拉盒子的犧牲品,他成為歐洲歷史上遭到刺殺最多的帝王之一。從1866年到1880年,亞歷山大二世遭到的精心策劃的未遂刺殺至少有5次。1879年,激進組織民意黨判處亞歷山大二世死刑,組成了刺殺組織訓練專門的刺殺人員。在經過兩次未遂刺殺之后,民意黨的不懈努力終于得到了回報。1881年3月1日,埋伏在冬宮拐角的刺客將炸彈投向經過的沙皇馬車,將沙皇的衛兵炸成重傷。沙皇以為自己又逃過一次刺殺,他從馬車里出來,想察看傷者的傷情并說幾句安慰的話,這時又一顆炸彈飛了過來,沙皇倒在血泊中,終因流血過多而死。他的改革成了他被殺的重要誘因,這也許是他始料不及的。
在亞歷山大二世時代,由于克里木戰爭的失敗,俄國一度被關在歐洲大門之外,轉而將它的侵略野心投向東方。沙俄利用中國清政府困于第二次鴉片戰爭的時機,使用誘騙加武力威脅的方式,先后通過《中俄璦琿條約》和《中俄北京條約》割占了中國東北大片領土。60—70年代,俄國先后征服了中亞的浩罕、布哈拉、希瓦三汗國,基本確立對中亞的統治。普法戰爭之后,俄國在歐洲又開始活躍起來,1873年與普、奧組成了“三皇同盟”。
亞歷山大二世對歷史的影響,主要是通過1861年改革,終于突破了阻礙俄國發展最大的瓶頸,俄國在19世紀后期資本主義的發展明顯加速。歷史是最公正的裁判,亞歷山大二世的改革盡管有種種副作用,但終被證明是推動歷史進步的。他在本排行榜中居第61位。
點評:亞歷山大的改革雖非出于自愿,但當時的形勢尚未到箭在弦上之勢,亞歷山大可以像歷史上一些暴君一樣,以加強鎮壓來維護自己的統治,這樣將是整個國家的不幸。歷史上也許沒有哪一次改革比俄國1861年改革的難度更大了,因為這幾乎意味著拿全國的既得利益階層的根本利益開刀。亞歷山大二世選擇了打開潘多拉盒子,正因為如此,應對他的改革中出現的種種問題給予充分的理解。
甲辰年二月初四日
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