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82年前的今天,1932年3月1日 (農歷正月廿五),日軍再次發起猛攻,第十九路軍撤退,淞滬戰事結束。
激戰之后,日軍占領吳淞炮臺
1932年3月l日,日軍在上海發起全線攻擊。總攻之前,上海日軍已達7萬余人,飛機約150架(另有海軍飛機160架)和海軍第一、第三艦隊。此時,中國第十九路軍(包括第五軍)總兵力只有4萬余人,并已相對減弱,右翼軍損失約1/3,左翼軍損失約1/4,防守線綿延50余公里,武器損耗極大,僅正面防守就感兵力薄弱。亦曾擬增兵防守,但因兵力不足,迭次急電求援,蔣介石僅令“固守”、“加強戒備”,卻遲遲不發兵增援。
日軍為掩護其主力第十一師在瀏河方面登陸,在廟行鎮方面實施猛烈進攻,以便緊緊拖住第十九路軍主力,使其難以向第十一師登陸方面轉移。同時為了迷惑對方的注意力,又在多處實施佯攻,特別是在閘北八字橋、天通庵路等地展開頻繁進攻。在天通庵路附近,雙方激戰持續達8小時之久,守軍第六十師不斷派敢死隊躍出戰壕,短兵相接,迫使日軍退向狄思威路。其他各處戰斗也甚為劇烈。閘北八字橋形成拉鋸戰,守軍陣地三失三得,傷亡很大;日軍傷亡也極為慘重,遺尸累累,團長林崛上校被擊斃。
教導總隊和部分馮庸義勇軍在七丫口楊林口等地奮勇抗擊登陸的日軍
3月1日6時30分,日軍對淞滬地區發起全線攻擊,日軍首先以飛機、炮兵連續轟擊守軍陣地,時間持續3個半小時,然后步兵在坦克、裝甲車掩護下發起攻擊。第九師、混成第二十四旅和海軍陸戰隊向廟行、江灣以西、閘北八字橋一線進行猛攻,同時以艦炮襲擊獅子林、楊林口、七丫口等處。7時許,又出動飛機轟炸大場鎮。守軍在優勢日軍總攻之下,雖陣地多次被日軍突破,但仍頑強與敵反復爭奪。日軍第九師左翼隊于午前攻至廣東義地、麥王宅、陸家宅一線;至14時,又進占談家宅、嶺南橋和楊家樓東側一線。其右翼隊發起攻擊后,遭到守軍的嚴重殺傷,但至下午也先后占領竹園墩及廣東義地兩側端地區,并進入周家宅、四車頭一線,其中央隊占領了二十三園北部,混成第二十四旅占領了戴家宅,并進入張家橋、朱家橋西端一線。
日軍的坦克沖進江灣
正當第十九路軍和第五軍與日軍膠著在整個正面戰線上頑強奮戰之時,日軍第十一師從3月1日6時開始,分別從七丫口、楊林口和六洪口登陸。警戒瀏河地區的中央軍校教導總隊1個連及少數義勇軍,在登陸日軍強大炮火和步兵攻擊下,仍然以寡敵眾,頑強抵抗。第十九路軍總部急調第八十七師第二六一旅馳援,但因缺乏運輸工具,加之沿途遭日機轟炸,直至18時,有1個團趕到瀏河,此時瀏河已淪入敵手,日軍正向嘉定方向急進。
當瀏河危急之時,第十九路軍無機動兵力可以增援,曾請求軍政部速派兩師兵力馳援瀏河,但軍政部置之不理。瀏河失陷,使守軍側面及后方均遭嚴重威脅,不得已于3月1日晚全軍退守第二道防線(即黃渡、方泰、嘉定、太倉之線)。
中國軍隊的大刀隊開赴前線
第十九路軍的撤退是主動向新防御地的轉移。正如美國記者埃德加·斯諾所說:“出乎許多人意料之外,這次撤退并不是潰防。……和我談過話的外國軍事觀察家全都稱贊蔡將軍指揮這一有秩序的戰略撤退很能干,在戰術上也很正確。在所有能移動的大炮都撤走以后,部隊才撤出前線。幾乎沒有發生搶劫和混亂。撤退進行得這樣安靜,掩護得這樣巧妙,閘北的日本海軍到大亮才發現敵人已經離開,他們整夜炮轟的已是空的戰壕和工事。”
日軍發現中國軍隊全線撤退后,于3月2日占領了閘北、大場、真如,3日進抵南翔。3月3日,國聯開會決定,要求中日雙方停止戰爭。至此,淞滬戰事乃告結束。
日軍在觀察和組織進攻
日軍用重炮猛轟中國守軍陣地
日軍轟炸昆山鐵路橋,阻守軍退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