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720年前的今天,1294年2月18日 (農歷正月廿二),元世祖忽必烈逝世。
元世祖忽必烈(1215年9月23日-1294年2月18日),名字全稱忽必烈,蒙古人,拖雷第四子,母唆魯禾帖尼。1260年5月5日在部分宗王和大臣的擁立下,登基成為大蒙古國皇帝(蒙古帝國大汗1260—1294年在位),但未獲普遍承認。1271年12月18日,忽必烈將國號由“大蒙古國”改為“大元”,從大蒙古國皇帝變為元朝皇帝(1271—1294年在位),正式建立元朝,成為元朝首任皇帝。
全世界崇奉的預言人有四:基督徒謂其天主是耶穌基督,回教徒謂是穆罕默德,猶太教徒謂是摩西,佛教徒謂其第一神是釋迦牟尼,于我對此四人皆致敬禮——忽必烈
忽必烈,按中國皇帝的廟號稱為元世祖,按蒙古語尊稱為薛禪皇帝。他是“一代天驕”成吉思汗的第四子拖雷的第四子。他曾患有腳疾,但并不妨礙他像其他蒙古貴族子弟一樣在戰場上屢建功績。17歲時,其父拖雷因代大汗窩闊臺受過,喝下巫水致死,忽必烈同母親唆魯禾帖妮和眾兄弟投靠到伯父窩闊臺的帳下。
寄人籬下的日子過得并不舒心,但隨著1251年忽必烈之兄蒙哥在忽里勒臺大會上被推舉為蒙古大汗,拖雷一系開始得勢。忽必烈被蒙哥任命為總理漠南漢地軍國庶事,管理河南、陜西等漢地,他任用漢人儒士,取得積極效果。這段經歷,使忽必烈成為蒙古王公中對漢文化態度最為積極的一位。
在忽必烈逐漸成長的同時,蒙古人的征服活動在世界各地如火如荼地展開著。蒙哥即位之后,滅掉茍延殘喘的南宋政權便成為國策。1253年,忽必烈被蒙哥派遣南征南宋的友邦大理國,在大將兀良合臺的配合下勢如破竹,滅掉了這個有300多年歷史的國家,也從西南面對南宋形成半包圍。1257年,蒙哥親率大軍伐宋,忽必烈被任為東路軍的總指揮。兩年后,蒙哥死于合州城外的炮火中,忽必烈接妻子密報,急忙趕回北方同六弟阿里不哥爭奪大汗之位。
1260年,忽必烈和阿里不哥先后在各自的根據地開平和和林宣布自己為大汗,但忽必烈一方顯然得到更多實力派人物的支持。經過四年內戰,忽必烈大獲全勝,成為獨一無二的大汗。但他很快就不滿足于大汗的尊號,他還要成為整個中國的統治者。1264年,忽必烈遷都燕京(今北京),改名為中都,1271年,按照中國封建王朝的禮儀,頒布即位詔書,自稱皇帝,建國號為“大元”。他是中國元朝的實際建立者。
與此同時,滅宋的時機也已完全成熟。在訓練了一支強大的水軍之后,滅宋的最后障礙也已排除。經過六年的圍城苦戰,攻陷了襄陽城,1274年,大將伯顏率大軍自襄陽出發,順江而下,宋軍望風歸降。兩年后,攻陷臨安,接著從海陸兩路追擊南宋流亡政權,到1279年最后殲滅南宋殘余力量。
除此之外,忽必烈時代還多次出兵其他國家,包括兩次出兵日本,兩次出兵安南,兩次出兵緬甸,甚至在1292年,還曾出兵太平洋上的爪哇島。這些戰爭大多未取得可持續的成果。
忽必烈對中國領土有著很多貢獻,1264年,忽必烈在已臣服的吐蕃地區設立“宣慰使司都元帥府”,負責處理和管轄當地的軍政事務,這是西藏歷史上第一次被納入中國中央政府的版圖。1284年,元世祖忽必烈派員到臺灣“宣撫”,同年,在澎湖設立了政府管理機構——巡檢司,臺灣在歷史上第一次被納入了中國中央政府的版圖。忽必烈時代,開始在云南設置行省,這是云南地區完成中國化的關鍵一步。(歷史今天)
忽必烈時代,成吉思汗的子孫已在世界上建立了眾多政權,主要有四大汗國,統治歐亞大陸的一半以上土地。忽必烈是名義上的宗主,但各汗國間聯系已逐漸疏遠。只有他五弟旭烈兀在西亞建立的伊兒汗國還保持著比較密切的關系。忽必烈基本上只是個東亞地區的統治者。
忽必烈作為一個征服者給被征服地區的人民帶來了浩劫,但在歷史上仍能獲得不錯的評價,原因在于他不但是個舊秩序的破壞者,也是一個比較成功的新秩序建立者。他是少數能夠重視漢文化,推崇儒術的蒙古統治者之一。雖來自游牧民族,但十分重視中原農業的恢復和發展,他設立“司農司”、“勸農司”等專管農業的機構,以勸農成績作為考核官吏的主要標準,令人編輯《農桑輯要》。在經歷長期戰亂之后,農業的恢復有著很大的必要性,也有著很大的空間,忽必烈抓住了這一點,并取得了很好的成效。
在政制方面,忽必烈大多沿用了前代漢族王朝的制度(當然,這對蒙古統治者來說,則是一個創新),在中央設中書省、樞密院、御史臺分管行政、軍事和監察,此外還設翰林院等機構,也有所創新,比如設宣政院掌宗教。元朝在政治制度上對中國最大的貢獻,則是行省制度和發達的驛站制度。這兩項制度通常認為發源于中東,其實在中國前代也已有原型,但元代“北逾陰山,西極流沙,東盡遼左,南越海表”的廣袤國土促使統治者強化了這兩項制度。行省制度一直延續到今天,發達的驛站制度對元代商業繁榮起了很大的作用。
在大規模戰爭結束之后,忽必烈帝國的經濟迅速恢復起來了,商業繁榮,對外交往頻繁是這個時代的兩大特點。威尼斯人馬可·波羅是這一切的見證。
不過,元代統治民族的漢化程度在中國歷代入住中原的少數民族中,仍屬于比較低的。制度上的模仿,并不代表文化上的融合,忽必烈本人的傾向,也不能影響到整個蒙古統治階層。科舉制在元代,一直未能成為一項穩定的制度。元代統治者還實行了臭名昭著的國民按照民族成分分為四等的政策。元代統治者一直未能植根于中國,這是他們在中國的統治延續不到百年的主要原因。盡管如此,憑著上述的這些成就,忽必烈仍足以穩居世界影響最大的百位帝王之中,他在這個排行榜中位列第78位。
點評:忽必烈是早期蒙古貴族中比較能接納中原漢族文化者,他尊重儒學、佛教,也樂于模仿前代漢人王朝的制度。但作為世界性的蒙古帝國中的一份子,作為游牧民族統治階層的代表,他同歷代中國皇帝的區別還是很明顯的。他不是將主要著力點放在鞏固中國的統治體系上,而是更具開放的精神,也對開拓傳統中國疆域以外的土地有著更大的熱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