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76年前的今天,1838年12月5日 (農歷十月十九),中國平民教育家武訓誕生。
武訓(1838年12月5日-1896年4月23日),中國近代著名平民教育家,群眾辦學的先驅者。山東省堂邑縣(今屬冠縣)柳林鎮武莊人,家境貧苦。因家中行七,取名武七,后改名武訓。
從21歲(清咸豐年間)起,武訓以行乞的方式集資興辦義學,目標是“使他們(貧苦人家子弟)無錢也能讀書,使他們讀了書不再被人欺”。在30多年的時間內,武訓乞討的足跡遍及山東、河北、河南、江蘇等省。[歷史上的今天TodayOnHistory.com]武訓在行乞過程中,為自己設計了一個奇特的造型以吸引人們的目光:先是賣掉右邊的辮子,剃光了右邊的頭發;后來又剃光了左邊的頭發,而在右邊又留起一撮頭發。也表演“拿大項”、“蝎子爬”的節目,或給人當馬騎,供人取樂,甚至吃糞便、磚瓦,以得到辦學的款項。
到光緒十四年(1888年),武訓已經靠乞討所得的款項置買了230畝田地作為學田,積蓄3800余吊錢。于是他在堂邑縣柳林鎮東門外興辦起第一所義學——崇賢義塾。學校建成后,他到當地有學問的進士、舉人家跪請他們任教,并到貧寒人家跪求他們送子上學。當年就招收了50多名學生,學費全免,辦學所需經費就從他置辦的學田中支出。在這之后,每逢開學第一天時,武七都要先拜老師,次拜學生,這種儀式持續多年。
1890年,在今屬臨清市的楊二莊興辦了第二所義學。光緒22年(1896年),臨終那年,在臨清建成了御史巷義塾(現臨清實驗小學)。
武訓為了一心一意興辦義學,甚至堅持一生不娶妻室。
武訓一生勞苦,對自己又十分節儉,終因積勞成疾,于光緒22年(1896年)4月23日,在臨清御史巷義塾內(現臨清實驗小學)含笑去世,終年59歲,葬于堂邑崇賢義塾東側。有萬人以上群眾,包括堂邑、館陶、臨清三縣全體官紳,參加了武訓的葬禮。
評論:學習武訓忍辱行乞辦學的崇高精神。
甲辰年十一月初五日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