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92年前的今天,1722年12月20日 (農歷冬月十三),康熙皇帝駕崩。
康熙皇帝(1654年5月4日-1722年12月20日),中國清朝皇帝(1661—1722年在位),是中國歷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
海外如西洋等國,千百年后,中國恐受其累。此朕逆料之言。眹臨御多年,每以漢人為難治,以其不能一心之故,國家承平日久,務須安不忘危;昔秦興土石之工,修筑長城。我朝施恩于喀爾喀,使之防備朔方,較長城更為堅固;前代治河之書,無不翻閱,泛論雖易,實行則難——康熙
河水沒有定性,治河不可一法。今日治河之言,欲令后人遵行,斷不可行——康熙拒絕將治河諭旨編撰成書時說
康熙皇帝,[歷史上的今天TodayOnHistory.com]名愛新覺羅·玄燁,廟號清圣祖,習慣上以年號稱之為康熙。他是清朝入關之后的第二代皇帝,因為締造了“康乾盛世”,以及在維持中國領土完整方面的作為,成為中國最受景仰的帝王之一。拜當代影視傳媒所賜,他也成為中國家喻戶曉的名帝王。
康熙以八虛齡踐柞,其時前輩留給他的是一個龐大而危機四伏的江山,對清朝的效忠尚未形成習慣,以少數民族統治多數民族所必須付出的代價,已經顯現或將要顯現;在朝廷內部,“強人政治”的時代尚未過去,鰲拜等大臣獨斷專行,已形成對皇權的巨大威脅。這樣的時代,正呼喚一位政治巨人的出現,來建立一個穩定的政治秩序。康熙以他日后的文治武功證明了,他很好地承擔起了這一角色的責任和義務。
在康熙早年的成長中,他的祖母孝莊文皇后發揮了很大的作用,通過對各方力量的制衡,努力為康熙親政創造一個良好的環境。但當康熙在1667年開始親政之時,發現專橫的顧命大臣鰲拜已成為他乾綱獨斷的最大障礙。兩年后,康熙設計將鰲拜及其親信一網打盡,從此獨攬大權,這是康熙一生成功的起點。
其時,南方的“三藩”又成為朝廷的心腹大患。“三藩”是分封在南方的三個藩王,均為明朝降清將領,在打天下中立下汗馬功勞。“三藩”中以吳三桂為首,握有重兵,漸有成為割據勢力之勢。康熙在“削也反,不削也反”的判斷之下,于1673年下令削藩。吳三桂立即造反,打著恢復漢人天下的旗號,一度將戰火燒及南方的半壁江山。康熙在這場戰爭中初步顯示了軍事領導才能,運籌帷幄,果斷機智,成功策反了王輔臣等人,用了8年時間終于將叛亂平定下去。
接著,康熙乘勝利之勢,派施瑯率水軍跨過臺灣海峽,攻滅臺灣鄭氏政權。這是中國古代渡海作戰的經典一役,清除了明朝最后的殘余力量。臺灣作為“東南數省之屏障”的作用也從此得到中央政權的重視。
在中國內戰的同時,俄國人正在沿著西伯利亞的據點一步一步地向東推進,占據了清朝龍興之地——黑龍江流域,第一次成為中國北方的威脅。平定三藩之亂后,康熙便將目光投向這里。1685年,派遣黑龍江將軍薩布素等,在“神威無敵大將軍”銅炮的配合下,取得了雅克薩戰役的大捷。康熙接受了沙俄使臣的求和,隨后簽訂了《尼布楚和約》,劃定了兩國東部邊境線,此后一個半世紀里,兩國基本保持和平。
但北邊的威脅除了新出現的沙俄之外,還有舊有的蒙古分裂勢力。當時的蒙古已分為漠南蒙古、漠西(厄魯特)蒙古、漠北(喀爾喀)蒙古,漠南蒙古已歸附清朝,漠西、漠北蒙古則維持半獨立狀態。在康熙一步步統一中國內地的同時,漠西蒙古出了一位梟雄——噶爾丹,也正在一步步統一蒙古諸部。噶爾丹具有成為一位努爾哈赤式英雄的諸多要素,但他不幸運,碰上的對手是康熙領導下蒸蒸日上的中央王朝。盡管在1690年曾一度進逼到離北京僅700余里的地方,但終于在烏蘭巴通一戰中敗于康熙之手。1691年,康熙召集蒙古諸部王公,主持了“多倫會盟”,加強了滿蒙聯盟,直接目的是孤立噶爾丹,但蒙古族也從此得以在清朝的統治利益中分得一杯羹。此后,康熙三次親征噶爾丹,最終迫使噶爾丹在窮途末路中死去。清朝在中國北方漫長邊境線上的統治,從此確立下來。
噶爾丹的侄子策妄阿拉布坦重新糾集了余部,在1717年進軍西藏。康熙在他生命中的最后一役中,同樣贏得干凈利落,他在1720年派軍入藏,驅逐了策妄阿拉布坦,穩定了對西藏的宗主權。
在上述一系列戰爭的同時,康熙通過正確的國內政策,使整個國家的社會經濟走出多年戰亂的浩劫,走上了健康發展的道路。他比較重視民生,親政不久,便廢除了滿洲貴族“圈地”的弊政。六次南巡以視察水利工程,并修治永定河等河道。值得稱道的是,他在位期間曾多次減免全國賦稅,并在1712年國庫充實的情況下,規定“盛世滋生人口,永不加賦”,即以現有人口為基準,以后增加人口都不再增加人頭稅,此舉以及其繼承人雍正實行的“攤丁入畝”,對中國人口的猛增起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康熙在位期間欽定了《大清律》,條目之多刑例之全,都可謂集中國歷代律法的大全。在科舉制度方面,除了常規的八股取士之外,康熙增設了博學鴻儒科,采用考試與舉薦相結合的方式招攬人才。在平三藩之亂期間,為了增加國庫收入,頒布了捐納制度,凡地主士紳子弟,只要繳納一定的“捐錢”,便可得到較低等的官職,捐納制度一直延續到清末,成為科舉制的一種補充。
康熙帝本人多才多藝,除了精通儒家學說之外,還對對數學、天文、地理、醫學、生物學、工程技術等方面有濃厚興趣,熱心向西方學者學習相關知識。他在位期間,組織編輯與出版了《康熙字典》、《古今圖書集成》、《歷象考成》、《數理精蘊》、《康熙永年歷法》、《康熙皇輿全覽圖》等。他在位61年,在軍事、經濟和文化方面出現了欣欣向榮的局面,歷史上稱之為“康熙之治”,是“康乾盛世”的開端。
收復臺灣之后,康熙曾一度開海禁,但他晚年又重新實行“禁海”政策,走上了閉關鎖國的道路。清代“文字獄”始于康熙時代,不過最熱衷于此的是他的孫子乾隆皇帝,康熙時代的筆墨官司還不多。在康熙晚年,由于在立儲問題上的優柔寡斷,導致諸子聯結朝臣爭位,朝政一度出現混亂局面。這些,都是康熙少數令后人指摘的地方。
但康熙在歷史上的影響也不宜被過高估計。首先,無論是平定三藩的戰爭,還是平定噶爾丹,或者是收復臺灣的戰爭,康熙都是以一國之力對付一個地方力量,雖然勝利也來之不易,但并沒有改變宏觀的歷史格局;而在雅克薩戰役中擊敗的也只是沙俄一個具有冒險性質的團體,遠不是沙俄的主力。其次,康熙的國內政策促進了國家的繁榮,但他的政策缺乏創新,基本上都是沿用前人的做法,“康熙之治”的出現,也與他所處的王朝第二代帝王的有利位置有關,具有戰后恢復性發展的性質。而且,康熙本人熱愛數學、自然科學、西方技術,卻沒有將之向全國推廣的熱情,使中國喪失了一個大規模接受西方文明的良機。
總的來說,康熙是一個有成就的帝王,但并非一個改變了歷史發展大勢的人物。他對歷史的實際影響可能略遜色于他的名氣。他在這個100帝王排行榜中居第36位。
點評:滿清以12萬人的八旗兵,征服了擁有上億人口的明帝國。在創造了這一歷史罕見的奇跡之后,清朝初期的統治者也陷入了巨大的危機意識之中。確立滿清在全中國統治的合法性基礎,便是康熙皇帝執政的核心任務。康熙的高明之處,正在于他使清政權既獲得了儒家文化和漢族知識分子的認同感,又保持了滿人尚武和開拓進取的特點。
甲辰年十一月二十日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