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764年前的今天,1250年12月13日 (農歷冬月十九),德意志國王腓特烈二世逝世。
德意志國王腓特烈二世(Friedrich II,1194年12月26日-1250年12月13日),霍亨斯陶芬王朝的羅馬人民的國王(1211年—1250年在位)和神圣羅馬帝國皇帝(1220年加冕)。他也是西西里國王(稱腓特烈一世,1198年起),神圣羅馬帝國皇帝(1220—1250在位),耶路撒冷國王(1225年—1228年),意大利國王和勃艮第領主。
你們看,這就是基督徒的忠誠!——當正在參加十字軍東征的腓特烈二世得知有德意志諸侯想借穆斯林之手謀害他時,感慨地說
我們所有的人都持有平等的天平,我們不想區別對待。我們希望,原告或被告,不管他是法蘭克人、羅馬人,都將受到同樣法律的審判——腓特烈二世論立法的原則
為求小心保護天賜空氣的純潔,茲特下令:任何人均不得在村落300米內河流湖泊中沖洗亞麻或大麻,以免空氣變壞——腓特烈二世發布歐洲第一道環境保護令
他的祖父腓特烈一世令意大利人的鮮血染紅了他的胡子,他的父親亨利六世像怒孔的北風刮過西西里,留下的是一片狼籍,他作為霍亨斯陶芬王朝的“第三風暴”,在歐洲大地上再一次掀起了皇帝和教皇的大戰,終于兩敗俱傷,也使歐洲的政治格局和制度發生了深刻的變化。
他的父親是德意志國王亨利六世,母親是西西里女王康斯坦絲。3歲時,父親去世,隨母到西西里島逃避戰火。一年后母親又去世,教皇英諾森三世成為他這個高貴的孤兒的監護人。他從小在西西里長大,后來也一直熱愛西西里。西西里在當時是一個十分特殊的地方,它位于西歐天主教文明跟拜占廷東正教和阿拉伯伊斯蘭教文明的交匯處,又曾受北歐諾曼人入侵,是多種文明的十字路口,這種多元化特征在腓特烈的性格和思想中有明顯的印記。
在那個尚武的年代,每個著名帝王的政績都是由一系列戰役堆積起來的,腓特烈也不例外。他的武功可分為四個部分:西西里、德意志、北意大利及教皇國、耶路撒冷。
1209年,腓特烈與阿拉貢的康斯坦絲結婚,康斯坦絲帶來了豐厚的嫁妝,包括一批騎士。腓特烈以此為基礎,很快挫敗了西西里貴族的陰謀叛亂,真正控制了西西里的軍政大權。后來,腓特烈在西西里大力削弱領主貴族和教會的力量,加強王權,并興建城堡、海港,建海軍、商船隊等,1231年頒布西西里新憲法。他的建立開明專制主義和國家集權的思想,最突出地體現在他對西西里王國的經營上。
接著,他把眼光投向他父祖的故土德意志。在亨利六世去世后,韋爾夫家族的奧托四世打敗了亨利六世之弟菲利浦奪得了王位。但奧托四世因背叛了同教皇英諾森三世的盟約,英諾森三世就轉而支持腓特烈,讓他同法國國王結盟,反對奧托四世同英王約翰的聯盟。1214年著名的布汶戰役,腓特烈與法國的同盟大獲全勝,奧托四世被廢黜。腓特烈于1220年加冕為神圣羅馬帝國皇帝,此后將德意志王位讓給他的兒子亨利,自己回到西西里。但腓特烈在德意志奉行一種與在意大利不同的政策,在德意志各諸侯與萊因城市聯盟發生矛盾時,支持諸侯打擊城市聯盟,給予他們更多權力,引起他的兒子亨利不滿,以致父子最終反目成仇。最終,亨利在1234年反叛腓特烈,被打敗后廢黜,腓特烈另立康拉德(康拉德四世)為德意志國王。
而腓特烈對耶路撒冷的征服很有意思,是唯一一次“和平十字軍東征”。他于1225年與耶路撒冷王國女繼承人伊莎貝拉結婚,1228年,通過外交計謀,以及出色的外語能力和談判技巧,從埃及蘇丹手里得到了耶路撒冷及附近地區,1229年,他為自己加冕為耶路撒冷國王。
但腓特烈與教皇的斗爭則異常艱苦漫長。皇帝與教皇的權力之爭是中世紀西歐政治生活的主題之一,而腓特烈與教皇之爭還帶有另一層含義。腓特烈的思想中具有中央集權的因素,他積極在意大利實踐他的思想,以鞏固的西西里王國為基地,致力于控制北意大利,而夾在中間的教皇國就成為主要的障礙。腓特烈即位后的前兩任教皇英諾森三世和霍諾里厄斯三世分別是他的監護人和老師,在他們配合下腓特烈取得了一系列勝利。但從格列高里九世(1227—1241)開始,教俗之爭就不可避免地成為焦點。
1227年,格列高里九世將腓特烈二世開除教籍,并派軍進入西西里,迫使腓特烈放棄在耶路撒冷的大好局面回師西西里,結果腓特烈打敗教皇軍隊,并迫使格列高里為他恢復教籍。
此后,雙方都在北意大利積極發展勢力,教皇利用倫巴第聯盟同腓特烈對抗。1237年,腓特烈率軍攻入北意大利,在科爾泰努瓦戰役中擊潰倫巴第同盟,兵臨教皇國邊境,并奪取撒丁島,將他在西西里建立的中央集權體制移植到占領區。格列高里九世再次將他開除教籍。1241年,腓特烈攻入教皇國,幾乎占領羅馬,格列高里九世憤懣而死。
1243年,英諾森四世接任教皇之位,他出逃到法國的里昂,借助法國的力量與腓特烈對抗(這也是教皇國發展史上的一大轉折)。1245年,英諾森四世在法國召開宗教大會,歷數腓特烈的罪名,將腓特烈開除教籍,并號召各國君主攻擊腓特烈,后來還企圖買通腓特烈的近侍毒死腓特烈。腓特烈針鋒相對,發布致歐洲君主公開信抨擊教皇的統治,引發了神學上的大論戰,雙方的支持者同時在德意志和意大利展開戰爭,結果互有勝負。當戰事呈膠著狀態之時,1250年,腓特烈突然病逝。不久之后,霍亨斯陶芬王朝就覆亡了。
腓特烈二世的思想具有超越時代的因素。其一是如前所述的,他的中央集權的思想,其二是他在宗教、文藝方面的自由主義傾向,這與他生長于西西里這個多種文明的十字路口密切相關。
腓特烈雖然一生都沒有脫離天主教徒的身份,但他在他的領地沒收教會財產,削弱教會勢力,他身邊的侍從多為伊斯蘭教徒(這也是教皇指責他為“異端”的原因之一)。他在西西里創辦了第一所大學——那不勒斯大學,高薪聘請各地學者任教,他本人也被稱為“第一等的人才”。由于當時東方的文化學術水平要高于西歐,他在大學里和宮中聘請的學者多來自中東。他讓不同信仰的人和睦相處。他還贊成解剖尸體。他與圣徒方濟各的故事被廣為傳誦。他請方濟各來做客時,派一個美女去考驗方濟各,方濟各用燒紅的煤鋪在自己身下以克制欲望。腓特烈對此欽佩不已,與方濟各就宗教方面的諸多問題長談了一夜。
在腓特烈的影響下,意大利的文藝學術空前活躍。在他去世之后半個世紀,意大利就進入了偉大的文藝復興運動時代。腓特烈征戰一生,但他在政治上的主要影響是導致教皇國的衰落和德意志諸侯力量的進一步擴大,他在文藝史上的地位要高于他在政治史上的地位。
點評:盡管腓特烈二世因為其德意志王族的身份而被卷入同教皇和德意志諸侯的爭戰中,但他還擔任過西西里和耶路撒冷的國王,而這兩個地方正是那個時代歐洲和中東文明的交匯點,這使他成為西歐君主中的“異類”。而在那個時代,也正是他這種“異類”在推動文化繁榮和歷史發展上能起更大的作用。
甲辰年十一月十三日
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