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12月10日 (農歷十月廿二),物理學家王淦昌逝世。
提出“863計劃”的科學家王淦昌、王大珩、楊嘉墀、陳芳允(右起)
1998年12月10日21時48分,著名核物理學家、我國核科學的奠基人和開拓者之一、中國科學院資深院士、九三學社中央名譽主席、中國共產黨優秀黨員、原第二機械工業部副部長王淦昌在北京逝世,享年91歲。
王淦昌,1929年畢業于清華大學物理系,1930年入德國柏林大學。1933年獲博士學位,1934年4月回國,1941年,他提出驗證中微子存在的實驗方案并為實驗所證實。
1958年,王淦昌小組建成了24升丙烷氣泡室。前后共得到近10萬張氣泡室照片。1959年3月9日,從4萬張照片中發現了一個十分完整的反西格馬負超子,這是實驗上第一次發現荷電反超子。1959年9月,王淦昌小組宣布了這一發現,轟動了世界。這一發現,豐富了人類對反粒子的認識,填補了粒子—反粒子表上的一項空白。
1961年始,他參與了我國原子彈、氫彈原理突破及核武器研制的試驗研究和組織領導,是我國核武器研制的主要奠基人之一。
1964年,他獨立地提出用激光打靶實現核聚變的設想,是世界激光慣性約束核聚變理論和研究的創始人之一,也使我國在這一領域的科研工作走在當時世界各國的前列。
1986年3月3日,王大珩、王淦昌、楊嘉墀、陳芳允4位院士聯名給中央和鄧小平寫了封信,提出了《關于跟蹤世界戰略性高科技發展的建議》。這份建議凝聚著一代科學家強烈的歷史責任感。沒多久,鄧小平在這份“建議”上批示:宜速決斷,不可拖延。200多位專家、學者對這一計劃進行了全面的論證和修改。1986年11月,經國務院常務會議和中共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批準,“中國高科技研究發展計劃”對生物、航天、信息、自動化、激光、能源等7個重點學科作了縱深部署,命名為“863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