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18年前的今天,1896年11月7日 (農歷十月初三),為共和革命而犧牲者的第一人——陸皓東。
1896年11月7日,陸皓東英勇就義。被孫中山稱譽為是“中國有史以來為共和革命而犧牲者的第一人”。
陸皓東名中桂,字獻香,號皓東,1868年9月30日(清同治七年八月十五日)出生在廣東香山(今中山)縣翠微鄉。
陸皓東家鄉與孫中山鄰近,年齡也僅相差兩歲,他倆從小就很要好。1883年秋,孫中山由檀香山回國。孫中山向陸皓東介紹歐美的科學文化知識和資產階級民主主義思想,使陸的眼界大為開闊。有一天,他倆為破除迷信,得罪了當地的豪紳地主。孫中山被迫去香港,陸皓東也離鄉到上海。
1890年,陸皓東回家鄉結婚。此時孫中山常往來于香港、廣州,與陳少白、尢烈、楊鶴齡等互抒救國抱負,決心從事革命斗爭。陸皓東便留下來參加他們一起活動。1893年,陸皓東與尢烈、鄭士良、程奎光、程壁光等參加孫中山在廣州廣雅書局南園抗風軒召開的會議,醞釀創立革命組織——興中會。
第二年春天,陸皓東隨同孫中山經上海往天津向李鴻章上書,要求清政府學習西方,改革政治、經濟和教育制度,使國家富強昌盛。經過幾番努力,未獲李鴻章接見。孫中山和陸皓東接受了這一教訓,認識到和平改良的辦法不行。這年冬天,孫中山往檀香山創建了中國資產階級第一個革命組織興中會;陸皓東則與尢烈等人在廣州、香港一帶從事革命聯絡工作。
1895年1月,孫中山從檀香山回國到香港,陸皓東與楊衢云、陳少白、鄭士良等積極協助孫中山籌建興中會總部。2月,興中會總部在香港中環士丹頓街13號成立,用“乾亨行”名義作掩護。4月,中日戰爭結束,清政府與日本簽訂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民情憤怒,為革命帶來有利的客觀形勢。興中會總部立即決定發動武裝起義,襲取廣州做革命的根據地。
起義決定后,陸皓東與鄭士良等隨同孫中山到廣州籌備。在雙門底的王家祠設立革命總機關,為掩人耳目,假名“農學會”,由陸皓東負責主持。
經過幾個月準備,10月26日舉行起義。起義的秘密被偵破,兩廣總督譚錘麟急調兵千余名回城防范,同時派軍警四出搜捕革命黨人。陸皓東得到消息,立即通知各同志迅速躲避。他冒險焚燒會員名單時被捕。()
陸皓東被捕后,清朝廣州地方官員對他嚴刑審訊,迫令他供出同黨。他寧死不屈,當庭揮筆寫下一篇痛斥清政府腐敗專制、投降賣國的“供詞”。慷慨表示:“今事雖不成,此心甚慰。但一我可殺,而繼我而起者不可盡殺。”始終未吐露一個同志。11月7日英勇就義。
甲辰年十月初七日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