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04年前的今天,1910年10月23日 (農歷九月廿一),現代泰國的締造者朱拉隆功大帝逝世。
朱拉隆功 Chulalongkorn,即拉瑪五世,中文名鄭隆,名朱拉隆功后世尊稱朱拉隆功大帝(1853年9月20日-1910年10月23日),是泰國曼谷王朝第五代君主(1868年10月1日至1910年10月23日在位)。他被普遍認為是泰國歷史上最有權力和偉大的君主,現代泰國的締造者。
我希望有一天我的王朝里每一個人都成為自由人;……從元首到普通人民的子弟,都應該受到平等的教育,這是四世王的夢想和希望;如果什么都跟西洋跑,就會不知道床頭在哪一邊,床尾在哪一邊——朱拉隆功
朱拉隆功,即拉瑪五世,泰國曼谷王朝第五代國王(在朱拉隆功時代,泰國的正式國號是暹羅,在本文中統一稱為泰國)。他在位期間,發動了一場自強求富的近代化改革運動,在同時代亞太地區的近代化改革中,影響僅次于日本明治維新。在英法兩國殖民者如狼似虎地窺伺左右的情況下,他艱難地維護了國家獨立,泰國成為同時代東南亞唯一的主權國家。他提高了王室的威望,此后泰國政府無論如何頻繁地變更,都無損于國家的穩定,因為有國王作為民族團結的標志。在周邊政局動蕩不安的年代,泰國也成為東南亞穩定發展的中流砥柱。他在本排行榜的東南亞帝王中排位最前。
朱拉隆功的父親拉瑪四世,首先為他的改革吹響了前奏。拉瑪四世即孟固親王,原為拉瑪二世的法定繼承人,但當拉瑪二世去世時,他被王位繼承委員會以“不堪大任”為由剝奪了繼承權,由他的異母兄繼位為拉瑪三世。于是,孟固出家為僧,開始了漫長的苦修生涯。孟固和尚除了在佛學上達到很高的造詣外,還積極與西方傳教士交往,學習英語和西方的思想和科學。27年后,他終于回到了曾經失之交臂的王位。他開始變更傳統,如限制奴隸制、改革幣制、鼓勵對外貿易、樹立王室的親民形象等。1855年,拉瑪四世與英國簽訂了不平等的《鮑林條約》,泰國完全被打開了大門。
拉瑪四世有意培植后代的開明思想,比如聘請美國人安娜任他的子女的家庭教師等。朱拉隆功在東西合璧的文化環境下長大,于1868年繼承了王位。除了早期教育中的西方因素之外,當時泰國面臨的國際環境也是促成他改革的主要原因。
在泰國的西面,英國蠶食了印度,又通過兩次英緬戰爭將緬甸納入英屬印度之中。在南面,英國在馬來半島上建立了“海峽殖民地”,緊逼泰國的南大門。在東邊,法國也通過兩場戰爭,使越南成為其“保護國”,并進一步將巨爪伸向柬埔寨。周邊鄰國一個個陷落,泰國似乎也難以自保。而泰國的國家機器仍然帶著中世紀烙印,在無效率地運轉。朱拉隆功艱難地周旋于英、法、德等國之間,利用英法兩國都想吞并泰國,但都顧忌對方的形勢,使泰國成為英法兩國勢力范圍的“緩沖地帶”,暫時維持了獨立。但這畢竟不是長遠之計,只有改革自強,順應歷史潮流,才能在嚴酷的叢林法則中生存下去。
朱拉隆功繼位之后,因未成年,在攝政委員會掌管朝政,5年后開始親政。朱拉隆功的改革,貫穿了他親政的37年,由一個個相互交叉、逐步推進的法令組成,沒有明確的起點和終點。
最重大、最有決定性的一項是廢除奴隸制。因各種原因淪為奴隸的人口在泰國雖不占多數,但嚴重損害了泰國的形象,而且資本積累階段需要的是大批自由勞動力,而不是私人奴隸。從朱拉隆功親政第二年起就開始頒布限制奴隸制的法令,到他去世前兩年,基本完成了廢奴運動。農奴的解放,也是對封建主的一大打擊,有利于中央集權。
另一個重點是官制的改革。朱拉隆功仿照西方成立了內閣,改革地方行政體制,取消了封爵搜田的封建制,改為發放薪俸,地方官員統一由中央任命和調動。一套近代化的國家機器建立起來了。
在軍事方面,朱拉隆功結束了落后的戰時募兵制,建立了一支常備軍,并從1905年起實行義務兵役制。在丹麥人里舍爾的幫助下,建立了一批軍校,并重點加強了海軍。教育方面,對西方人創辦教會學校采取寬容態度,并創建了一批世俗學校、專門學校,到朱拉隆功晚年,平民教育在全國開始形成了熱潮。財政方面,廢除了各行業中落后的包稅制,杜絕了包稅人中飽私囊的機會,大大增加了國家財政收入。同時將王室府庫同國庫分開,避免了王室成員任意揮霍國家財產。到朱拉隆功晚年,盡管每年在基礎設施上投入很大,但國家財政連年贏利,達到“既無外債,也無內債”。
此外,朱拉隆功還建立了比較成熟的司法體系,并大力修建鐵路、公路,興辦郵電等。他的改革,涉及范圍廣泛,而且不乏某些根本性的變革,但沒有因此引起動蕩。他在位期間,國家在平穩中蒸蒸日上。
但朱拉隆功并不主張全盤西化。他曾說過“如果什么都跟西洋跑,就會不知道床頭在哪一邊,床尾在哪一邊。”比如,他鼓勵英文的傳播,但反對在日常生活中過多使用英文詞語,他堅持佛教的國教地位等。在東南亞各國中,泰國仍然是將東方文化傳統保持得最好的國家之一。
朱拉隆功多次派團出訪西方國家,并打破了泰國國王不能出國的傳統,兩次親赴歐訪問,其目的除了開闊眼界、加強交流之外,還為了在西方國家中斡旋,以保護泰國的獨立地位。()
但是,在歐洲人咄咄逼人的氣焰中,朱拉隆功還是未能全身而退。1893年,法國尋找借口挑起雙方紛爭,然后將炮艦開進曼谷河段,強迫泰方簽訂《曼谷條約》,將附屬于泰國的老撾割讓給法國屬下的印度支那,并賠款300萬金法郎。朱拉隆功為此大病一場,甚至一度拒絕治療。1904年,又迫使泰國簽訂條約完全放棄湄公河以東的土地。朱拉隆功晚年,還以割讓領土為代價,取消了英法兩國在泰國的治外法權。國家獨立的維持,是以喪失大片領土為代價而實現的。
朱拉隆功同日本明治天皇處于同一時代,兩人有眾多相同之處,都是少年即位,面對西方列強的進逼,在內交外困中開始了一場使國家脫胎換骨的改革運動,改革的方式都是自上而下的,涉及的范圍都遍及國家的各方各面。相比而言,朱拉隆功在改革中的個人作用比明治天皇更大。但是,日本通過明治維新踏上了世界強國的行列,其世界影響要遠大于泰國的改革,這也是朱拉隆功在本排行榜中的排位遠居明治天皇之后的原因。他在本排行榜中列第82位。
點評:朱拉隆功發動改革的動力,既來自于他接觸過的西式教育的影響,也來自于他感受到的西方列強的沉重壓力,而后者更為重要。雖然泰國沒有因為改革而成為強國,但使泰國走上一條健康發展之路,也是一個小國君主所能盡到的責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