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99年前的今天,1915年10月15日 (農歷九月初七),以色列“死腦筋”總理沙米爾誕辰。
1948年沙米爾流亡期間,妻子與兒子合影。
1915年10月15日,伊扎克·耶斯特尼茨基(即沙米爾)生于波蘭東部一個名叫庫茲納伊的小村莊。耶斯特尼茨基的早期教育,是在波蘭猶太人開辦的學校里度過的。
耶斯特尼茨基上中學時,就加入了“貝塔”(猶太復國主義運動的青少年組織),為宣傳猶太復國主義思想、重新建立猶太國而積極奔波。為表明自己誓死不渝的猶太復國主義決心,他將自己的名字改為“沙米爾”,希伯萊語的意思是“石塊”、“堅硬的物體”。1935年,()為反對德國法西斯,沙米爾毅然中斷了正在就讀的波蘭華沙大學法學系專業,告別父母,一個人來到當時英國委任統治下的巴勒斯坦地區。翌年,沙米爾在耶路撒冷的希伯萊大學學習期間,加入猶太軍事武裝組織“伊爾貢”。這一組織當時處于秘密狀態,主張通過極端的暴力手段解決猶太人與阿拉伯人的爭端,同時竭力反對英國對巴勒斯坦的委任統治。
二戰爆發后,“伊爾貢”多數成員參加盟國軍隊,停止了反英斗爭,但沙米爾等強硬分子仍堅持原來的立場,對英國恨之入骨。1940年,他與亞伯拉罕·斯特恩另立“斯特恩邦”的暴力集團,又被稱為“鐵血團”,主張通過更為殘酷的途徑打擊包括英國在內的一切阻礙猶太復國主義的力量。1941年,沙米爾遭英國警方逮捕,后越獄逃跑。1942年,斯特恩被英國警方殺害,沙米爾接替他的職務,成為該組織的領袖,他將“斯特恩邦”改名為“爭取以色列自由戰士組織”,發誓要為死難的戰友報仇雪恨。等了兩年,機會終于來了,沙米爾指使其手下在埃及開羅行刺了專門負責中東事務的英國國務大臣莫因勛爵。這一下,沙米爾成了被通緝的重犯,但他并未因此善罷甘休。1946年,他又與當時猶太復國主義活躍分子貝京一道,在英軍司令部所在地耶路撒冷大衛王飯店制造了令人震驚的爆炸案,造成91人死亡,50多人重傷。沙米爾被英國捉拿歸案,押入大牢,后又被流放到厄立特里亞等地。兩年后的1948年,沙米爾重返巴勒斯坦后,懷著極大的仇恨,又暗殺了反對使圣城耶路撒冷成為以色列一部分的聯合國和平協調員——瑞典的福爾克伯爵。兩次搞暗殺活動,使沙米爾成為西方的“大敵”。1948年5月14日,以色列建國。沙米爾的“爭取以色列自由戰士組織”被迫解散,沙米爾開始經商。但他不是作商人的料子,對做生意不感興趣。用他自個兒的話說,這段時間“簡直是在混日子”,“是很令人沮喪的、極不愉快的7年”。1955年,沙米爾放棄經商,轉而在以色列情報機關摩薩德找了一份差使。摩薩德是以色列諸多情報機關中最大和最有名氣的一家。不善經商的沙米爾在這里找到了用武之地。他積極肯干,樂此不疲,表現出了非凡的才能和智慧。由于工作成績斐然,沙米爾連連得到提拔,官至摩薩德副局長,負責該情報組織大量的日常工作,并深得上司好評。1965年5月,沙米爾的高徒艾利·胡本·紹爾貢馬失前蹄,被敘利亞當局處以絞刑,以色列朝野震動,沙米爾被迫引咎辭職,告別摩薩德生涯。1970年步入政壇,加入貝京領導的右翼反對黨“加哈爾集團”。
曾經有記者問沙米爾:“您的最大愛好是什么?”沙米爾不假思索地回答:“政治。”的確,沙米爾熱衷于政治。剛一加入“加哈爾集團”,他便被選為執委會委員,負責移民和組織工作。1973年,沙米爾又當選為議員,分別任國防、外交和審計等委員會委員。同一年,沙米爾輔佐貝京,把“加哈爾集團”與“自由中心”、“國家黨”、“大以色列黨”等一些右翼政黨聯合起來,組成以色列全國自由聯盟,即“利庫德集團”,為該黨日后抗衡并戰勝長期穩坐以色列政壇的工黨奠定了基礎。1977年6月,利庫德集團在大選中一舉奪魁,沙米爾任議長,1980年3月入閣任外交部長。1983年9月,貝京在內憂外困下稱病辭去總理和利庫德集團主席雙重職務,沙米爾繼任總理兼外交部長,并被推舉為利庫德集團領袖。后又與工黨組成聯合政府,輪流執政。1990年3月,以佩雷斯為首的以色列工黨贊同美國國務卿貝克提出的“中東和平計劃”,沙米爾憤怒之下解除了佩雷斯的副總理兼財政部長職務。佩雷斯偕同工黨其他9名內閣部長集體提出辭呈,聯合政府垮臺。嗣后,以色列議會通過對沙米爾政府的不信任動議,使沙米爾成為以色列建國以來第一位被議會趕下臺的總理。
沙米爾在以色列人心目中,素以堅強、不妥協著稱。他對阿拉伯人采取強硬的三不政策,即“不撤出1967年第三次中東戰爭占領的阿拉伯領土”、“不承認巴勒斯坦解放組織”、“不承認耶路撒冷是阿拉伯領土的一部分”。巴勒斯坦人對他咬牙切齒。
沙米爾在國內也樹了不少政敵。利庫德集團內也有人指責他“冥頑不化”、“死腦筋”。每次主持內閣會議,他都開門見山,直來直去,有話則長,無話則短,看上去絲毫沒有人情味。
沙米爾連美國的賬都敢不買。美國一直支持以色列,是以色列的戰略盟友,但在美國向以色列施壓,要它在中東和談中對阿拉伯人做出適當讓步時,沙米爾照樣對美國人怒目相向,大光其火。美國奈何他不得,只好眼睜睜地看著他我行我素。
生活中的沙米爾,卻又是另一種形象了:和藹可親,溫文爾雅。沙米爾夫婦有一兒一女,一個在以色列一家有名的電子通訊設備公司任總裁,一個是中學教師。沙米爾性格極為內向,不喜歡交際,工作之余寧愿呆在家里。他生活儉樸,對衣著服飾一點不講究,西服總是皺巴巴的。沙米爾為政清廉,在以色列有口皆碑。他忌諱奢華,崇尚節儉,深得手下工作人員的愛戴,但在工作上發起脾氣來,也會吼聲如雷,六親不認。(歷史今天)
1992年6月,利庫德集團在大選中名落孫山后,沙米爾并不覺得沮喪。工黨和利庫德作為兩大政黨,輪流坐莊,是常有的事,沙米爾對此再清楚不過。但他最擔心的,是自己年事已高,利庫德后繼無人。他的最大心愿就是找好黨內接班人。沙米爾看上了年輕氣盛、才華橫溢的內塔尼亞胡。經過多方努力,沙米爾仗著自己在利庫德集團內的崇高威望,軟硬兼施,終于使內氏力挫群雄,脫穎而出,實現了自己的夙愿。這下,沙米爾終于可以安心退出政壇了。
1996年5月,以色列大選,利庫德擊敗工黨上臺。有記者采訪沙米爾,問他對此怎么看。只見沙米爾瞇起小眼,神色還是那樣肅穆,卻分明多了一絲不易為人察覺的笑意,平緩而堅定地回答:“全在意料之中,一點都不奇怪。”
1948年沙米爾結束流亡后回到家中,與兒女幸福相擁。
五十年代,()親密無間的沙米爾夫婦在特拉維夫。
慈愛的老祖父沙米爾與孫子、孫女共享天倫之樂。
1981年,沙米爾赴開羅參加薩達特的葬禮,這是他向穆巴拉克致哀。
1983年,沙米爾在梵帝岡拜會教皇。
甲辰年九月十三日
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