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33年前的今天,1881年10月10日 (農歷八月十八),中國近代第一張大學文憑獲得者王寵惠出生。
王寵惠(1881年10月10日-1958年3月15日),字亮疇,廣東東莞人;近現代中國法學的奠基者之一。1881年生于香港。
1895年考入天津北洋西學堂(今天津大學),1902年赴美國入耶魯大學,獲法學博士學位。著名法學家,著有《憲法評議》、《憲法危言》、《比較憲法》等。是第一個將<<德國民法典>>翻譯成英文的人,其譯本一直到20世紀70年代都被公認為最好的英譯本,在很多美國大學被當作教科書. 1949年之前在中國政壇上,無論誰主政,他一直官居高位。是國民政府學者型官僚的代表。精通日語、德語、英語,曾任國民政府外交部長、代總理、國務總理等職。作為國民政府外交部長,王寵惠又是聯合國憲章的創立者之一。
王寵惠,字亮疇,祖籍廣東東莞,1881年生于香港一個信仰基督教的家庭。王寵惠的祖父王元琛據說是“廣東省首位進教會的信徒”,因為鴉片戰爭之后遍布中國的反洋教斗爭而遷居香港。王元琛有兩個兒子,長子王煜初即是王寵惠的父親。由于出生于這樣一個家庭,王寵惠幼年即進入香港圣保羅學校接受英文和西方科學知識教育;與此同時,在父親的督導下,課余在家里隨周松石學習《論語》、《孟子》等儒家經典。這樣,王寵惠自小就打下了中西學方面的良好基礎,為他日后在學
業選擇和事業發展方面鋪平了道路。在圣保羅學校畢業后,王寵惠又進入皇仁書院繼續其學業長達四年時間。 1895年,清政府在天津設立北洋西學學堂(北洋大學前身),開始在全國招考學員,王寵惠在港報名參加了這次考試,并以優異成績被錄取,進入天津北洋西學學堂頭等學堂第四班攻讀法科法律學門。北洋大學堂是一所典型的“洋”學堂,不僅教員多聘請外教,就是所開設的課程也是移植西方國家的設置,以法科為例,它開設的課程包括英文、幾何、化學、天文、萬國公法、商務律例、民間訴訟律等二十門,所用課本也均援用英文版本。在這里,中西學根底俱佳的王寵惠終身的治學方向初步奠定。
1899年,王寵惠以最優成績畢業,并獲頒發畢業文憑。這張畢業文憑是我國的第一張大學畢業文憑。這張文憑頒發于1900年元月。文憑的形狀為上梯形下矩形,最上方有“考憑”(即文憑)字樣,文憑的正文被龍蝠圖案所包圍,圖案花紋上方是一個蝙蝠,左右兩側四條大龍,下方為海水波浪,文憑外圍左右書有“欽字第壹號”。文憑正文開頭書有“欽差大臣辦理北洋通商事務直隸總督部堂裕為……”文憑內有對北洋西學學堂的簡介、對學生的介紹和鑒定、學生所學課程等內容,另外還寫有文憑獲得者王寵惠的曾祖父、祖父、父親的姓名。因為領受該文憑的是我國第一所新型大學的第一屆畢業生,又是“欽字第壹號”文憑,所以稱為我國第一張大學畢業文憑,文憑的原件現存臺灣。《北洋大學——天津大學校史》一書收入了該文憑的影印件。因此,王寵惠可以說是中國有據可查的第一個在本土大學畢業的大學生。
甲辰年九月初八日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