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85年前的今天,1929年1月19日 (農歷臘月初九),戊戌變法主要領導人之一梁啟超逝世。
梁啟超像
梁啟超是我國近代著名的立憲運動政治家和卓越的學者。他于1929年1月19日,在北京協和醫院溘然長逝,終年56歲。哀訊傳出以后,當時的政壇和學界都深感痛惜。各界人士在北京廣惠寺和上海靜安寺分別舉行追悼會。馮玉祥稱他“才大如海”;侯鍔頌他“獨挽神州危,正氣永不死”;王文儒譽他為“革命之元勛”,堪稱“群流模范,萬古江河”;唐蟒說他“開中國風氣之先,論功不在孫(中山)黃(興)后”。所有這些洋洋溢美之詞,都說明了梁啟超在中國近代史上尤其是立憲運動中的巨大影響。
梁啟超,字卓如,號任公,廣東省新會人。他11歲成秀才,16歲中舉人,被譽為“嶺南奇才”。1895年春天,他赴京應考時,正趕上日本強迫在甲午戰爭中慘敗的清政府簽訂《馬關條約》的消息傳到北京,當時參加科舉會試的18省1200名舉人,一致推舉康有為和梁啟超上書朝廷。在他們寫成的萬言奏書中,提出了“拒和、遷都、變法”的三大主張。這一史稱“公車上書”的偉大壯舉,一時轟動了整個中國。
此后,梁啟超拋卻了金榜提名的“鴻望”,投身于維新政治運動中,開始了他矛盾重重的政治生涯。最初他作為康有為的助手,是改良派的中堅,在同頑固派的論戰中,他筆鋒犀利,在自己主辦的《時務報》上提出一系列變法主張,成為中國近代思想解放大潮中當之無愧的斗士。但是,在維新變法失敗以后,他在流亡國外期間,又轉而變成了狂熱的保皇黨徒,不但拋棄了革命的主張,而且以立憲派的領袖自居,同以孫中山為代表的國民黨展開論戰。不久,他又從維護帝制轉向擁護袁世凱。在反袁運動中,他又策動蔡鍔倒袁。在護國戰爭中,他作為進步黨的領袖,公開撰文指責他的恩師康有為“復辟帝制”,同康有為徹底決裂。“五·四”運動以后,梁啟超在中國人民反帝反封建的怒潮中再度捧起憲政藥方,大唱“改良經”,向國民黨人宣戰,同共產人較量,在科學與玄學中尋找折衷主義,在國共兩黨之外尋求“第三黨”。
在1910年—1911年立憲運動高潮中,梁啟超共發表文章87篇,其中論述憲政的有50多篇。他的立憲理論體系涉及到政治、經濟以及文化史、佛學、社會學等各個領域,他編著的《飲冰室合集》共148卷,1500多萬字,是他投身改良運動36年后的巨著,曾經產生“飲冰一集,萬本萬遍,傳誦國人”的社會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