輸入菜名如紅燒肉或原料名如豬肉后點查詢按鈕即可
粳米為人所常食米,為五谷之長。為禾本科粳稻的種仁,又稱大米,一般呈橢圓形顆粒狀,較圓胖,半透明,表面光亮,腹白度較小。粳米在我國各地均有栽培,種植歷史已有6900多年,粳米飲食文化是我國飲食文化的特產之一。
1.粳米米糠層的粗纖維分子,有助胃腸蠕動,對胃病、便秘、痔瘡等療效很好;
2.粳米能提高人體免疫功能,促進血液循環,從而減少高血壓的機會;
3.粳米能預防糖尿病、腳氣病、老年斑和便秘等疾病;
4.粳米中的蛋白質、脂肪、維生素含量都比較多,多吃能降低膽固醇,減少心臟病發作和中風的幾率;
5.粳米可防過敏性疾病,因粳米所供養的紅細胞生命力強,又無異體蛋白進入血流,故能防止一些過敏性皮膚病的發生。
1.粳米做成粥更易于消化吸收,但制作米粥時千萬不要放堿,因為米是人體維生素B1的重要來源,堿能破壞米中的維生素B1,會導致B1缺乏,出現“腳氣病”;
2.制作米飯時一定要“蒸”,不要“撈”,因為撈飯會損失掉大量維生素;
3.平時不宜多食精制后的細糧。
粳米性平、味甘,歸脾、胃經;
具有補中益氣,平和五臟,止煩渴,止泄,壯筋骨,通血脈,益精強志,好顏色之功;
主治瀉痢、胃氣不足、口干渴、嘔吐、諸虛百損等。
唐•孟詵:“粳米不可同馬肉食,發瘤疾。不可和蒼耳食,令人卒心痛。”
清•王盂英:“炒米雖香,性燥助火,非中寒便瀉者忌之。”
《本草經疏》:粳米,為五谷之長,人相須賴以為命者也。
《醫藥六書藥性總義》:粳米粥,為資生化育神丹。
《滇南本草》:粳米治諸虛百損,強陰壯骨,生津、明目、長智。
《隨息居飲食譜》:粳米甘平,宜煮粥食,粥飯為世間第一補人之物。貧人患虛證,以濃米湯代參湯,屢收奇效。病人產婦,粥養最宜。凡煮粥宜用井泉水,則味更佳也。
唐•孟詵:粳米不可同馬肉食,發瘤疾。不可和蒼耳食,令人卒心痛。清•盂英:炒米雖香,性燥助火,非中寒便瀉者忌之。
唐代醫藥學家孫思逸在《千金方·食治》中強調說:粳米能養 胃氣、長肌肉。
《食鑒本草》也認為,粳米有補脾胃、養五臟、壯 氣力的良好功效。
香菇蝦球粥:'1.將粳米煮粥;2.香菇泡軟去蒂,切塊;3.蔥切成2厘米長的小段;4.將蝦仁、香菇、蔥白放入開水中稍燙撈出;5.將粥倒入鍋中煮開,加蝦仁、香菇、蔥白、... 詳細介紹
粉蒸竹筒魚:'1.糯米、粳米和大料放入鍋內用溫火炒香,晾涼,磨成細粉。肥膘肉切成細絲。蔥切成花,姜切成米。蒜子剝去外皮拍爛剁碎。2.將肥魚去鰓、鰭,開膛去內臟... 詳細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