宛
-
宛姓來源 宛姓起源
第一個淵源
源于風姓,出自上古時期伏羲之師宛華,屬于以先祖名字為氏。傳說,在遠古時期,伏羲氏的老師就叫作宛華,其后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名字為姓氏者,稱宛氏,姓氏讀音作wǎn(ㄨㄢˇ)。
第二個淵源
源于姬姓,出自上古時期黃帝之臣宛朐,屬于以先祖名字為氏。上古時期,黃帝有大臣叫宛朐,其后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名字為姓氏者,稱宛氏,姓氏讀音作wǎn(ㄨㄢˇ)。
第三個淵源
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時期楚國大夫公孫宛春,屬于以先祖名字為氏。據史籍《左傳》中的記載:“宛,姓;鄭大夫宛射犬,衛大夫宛春。”宛春,公孫氏,生卒年待考,實際上也是鄭國人,春秋時期在楚國為大夫,與楚國令尹子玉是同時代人,以正直、賢仁著稱。
在周襄王姬鄭二十年(楚成王羋頵四十年,晉文公姬重耳五年,公元前632年),當時公孫宛春在楚國擔任大夫,在晉、楚之間爆發“城濮之戰”前夕,作為使臣被令尹子玉派遣至晉國傳達楚國的要求,結果晉國的中軍主帥先軫(原軫)建議把公孫宛春當作人質扣押起來,以激怒楚國。晉文公覺得此計大妙,遂將公孫宛春拘禁在衛國。后來公孫宛春竟然成了衛國的大夫。在著名的西漢學者劉向所著《新序》一書中,有一段耐人尋味的記載:“衛靈公以天寒鑿池,宛春諫曰:‘天寒起役,鞏傷民。’公曰:‘天寒乎?’宛春曰:‘君衣狐裘,坐熊席,隅有社,是御寒。今民衣弊不補,履決不苴。君則不寒,民誠寒矣。’公曰:‘善!’令罷役”當年,衛靈公姬元在周景王姬貴十一年(衛靈公姬元元年,公元前534年)即位后,要在天寒地凍的冬天開挖一座巨大的人工湖,以供自己游樂。大夫公孫宛春就在一旁勸阻道:“冷天動工,恐怕做工的百姓們受不了啊。”衛靈公感到詫異,問道:“外邊的天氣冷嗎?寡人怎沒覺得?”公孫宛春認真地說:“您自己裹著狐皮大衣,墊著熊皮褥子,宮殿墻角各處又有爐火,當然感覺不到寒冷。而如今國內百姓們衣服破了沒布補,鞋底裂了沒草墊。您雖然感覺不到冷,可百姓真的是感到很寒冷啊!”衛靈公聽了公孫宛春的勸阻后從善如流,取消了開挖人工湖的計劃。
在公孫宛春的后裔子孫中,也有以先祖名字為姓氏者,稱宛氏,世代相傳至今,史亦稱宛氏正宗,與后世公孫宛射犬所衍之宛氏同宗同源。
第四個淵源
源于地名,出自西周初期申伯之國宛邑,屬于以居邑名稱為氏。據史籍《一統志》記載:“宛,本申伯國,春秋時屬晉,戰國為韓宛邑,秦為宛縣,漢因之,明屬南陽府。”宛邑,在今河南省南陽市宛城區。在西周初期為周宣王的舅父申侯的封國。春秋時期,宛邑先屬晉國,后屬楚國。戰國時期,三家分晉后,宛邑屬于韓國。到秦始皇統一六國后,在其地設置了宛縣,明朝時期屬于南陽府。
春秋后期的楚文王元年(公元前689年),齊桓公姜小白聯盟宋、陳、鄭諸國,開始春秋稱霸。此時楚國國君文王熊貲亦想稱霸春秋,也不示弱,在第二年即楚文王二年(公元前698年),為了徹底打通北入中原的戰略通道,與齊桓公抗衡,遂出大軍進攻鄧國,一舉滅掉了鄧國。史籍中雖無楚國滅申國的具體時間記載,但從史書記載的“伐申過鄧”來看,攻申國必然要經過鄧國。楚文王引兵過鄧國時,鄧國有三位明智的大夫勸說鄧候乘機殺死楚文王,以免將來之險。但鄧侯認為楚文王是自己的女婿,因而未從,并按正規的禮儀接待了楚文王。此后,楚文王繼續北上,攻滅了申國,除掉了周朝南土最大的一個異姓國,將申國變成了楚國的一個大縣。此時,鄧國雖幸存,但已若釜底游魚。果不其然,楚文王在領兵勝利掌鼓回歸時,可不管什么翁婿之情,順帶滅了鄧國。
楚文王滅申國之后,宛邑之地亦隨之歸于楚國,其住民有以原邑名稱謂為姓氏者,稱宛氏,世代相傳至今,是非常古老的姓氏之一,姓氏讀音作yuān(ㄩㄢ)。
第五個淵源
源于羋姓,出自春秋時期楚國大夫的封地,屬于以封邑名稱為氏。春秋時期,楚國有羋姓別支郄氏貴族,楚國滅申國后,就將郄氏貴族封于申地宛邑(今河南南陽),該支郄氏的后代中就有人以封邑名稱為姓氏,稱宛氏,世代相傳至今,姓氏讀音作yuān(ㄩㄢ)。
第六個淵源
源于阿拉伯族,出自唐朝時期阿拉伯人宛葛素,屬于漢化改姓為氏。宛葛素,古突厥語為“Waqqas”,全名為蘇哈巴·賽義德·艾卜·宛葛素,傳說是穆罕默德的弟子,他是在唐太宗李世民執政時期(公元627年~649年在位)來中國傳播伊斯蘭教的阿拉伯族三名穆斯林傳教士之一。宛葛素的漢譯在史籍中亦作宛葛思、瓦戛斯、萬尕斯、旺歌師、旺各斯、斡歌士、斡葛思、斡葛斯、挽個士等。據史書《回回原來》的記載:唐太宗即位后,派遣大臣石名堂攜旨前往西域謁見回王(穆斯林先知穆罕默德)。回王接旨大喜,當即遣其國中高賢蓋斯、吾外斯、宛葛素三人來華報聘。行至中途,蓋斯、吾外斯二人不服水土不幸病逝,僅余宛葛素一人堅持隨石名堂跋涉山川,受盡辛苦,在唐貞觀二年(公元628年)抵達長安(今陜西西安)之后,奉上天經即古蘭經,由此受到了唐太宗的禮遇,并敕建清真寺,宛葛素遂留居中國。后來,宛葛素先到江寧(今江蘇南京)、后至廣州一帶傳教,于唐貞觀三年(公元629年)在廣州建造了中國第一座清真寺即位于廣州光塔路的懷圣寺,被后世的中國穆斯林敬為“先賢”,尊奉為在古代絲綢之路上作出了國際性貢獻的歷史巨人。宛葛素在唐貞觀五年(公元631年)無常(去世)之后,被人們安葬于廣州城外北郊的流花橋畔桂花崗(今蘭圃西鄰)。其墓稱“先賢古墓”,是一座直角六面體的磚墓,有一個拱式圓頂,沒有碑文。墓園門額上書“清真先賢古墓”,園內為庭院式建筑,廣植花木,西面有堂三間,前面為敞口廳,北面為禮拜殿,墓室筑成拱頂,形如懸鐘,內成洞形,當人們在其內誦經或講話,即有回聲相應,故而俗稱“響墳”。
在蘇哈巴·賽義德·艾卜·宛葛素的后裔子孫中,大多按漢俗取先祖名字的諧音漢字為姓氏,稱宛氏、萬氏、斡氏、旺氏、挽氏等,皆同宗同源,世代相傳至今,其宛氏的姓氏讀音作yuān(ㄩㄢ)——這個“宛”字讀音源出漢、唐時期對西域“大宛國”的稱謂讀音,“大宛國”之“宛”字的正確讀音即作yuān(ㄩㄢ),非讀作wǎn(ㄨㄢˇ),屬于指國或因地為氏。
第七個淵源
源于滿族,屬于漢化改姓為氏。據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滿洲八旗姓》記載:
⑴.滿族萬旒哈氏,滿語為Wanlioha Hala,世居清河(今遼寧本溪清河流城),清雍正元年由包衣抬入正黃旗,后冠漢姓為宛氏、萬氏等。
⑵.滿族完顏氏,源出唐朝末期女真“通用三十姓”之一,金太祖完顏·阿骨打創建金國之后成為國姓,分宗室和非宗室兩支,明朝時期謂“王甲部”,滿語為Wanggiya Hala,以部為氏,世居完顏(今吉林通化西南部地區)、訥圖(今俄羅斯境內能圖河流域)、喀喇沁(今內蒙古赤峰喀喇沁旗)、英額(今遼寧清原)、佛阿拉(今遼寧新賓永陵鎮二道村)、新京(今遼寧新賓永陵鎮)等地,是滿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清朝中葉以后所冠漢姓多為宛氏、完氏、顏氏、汪氏、王氏、鄢氏、張氏、趙氏、顧氏、瀛氏、魁氏、雍氏、艾氏、甲氏等;在蒙古族、錫伯族中也有完顏氏族人,乃金人加入元籍者,與滿族完顏氏同宗同源。
滿族宛氏的姓氏讀音皆作wǎn(ㄨㄢˇ)。
網友關注
精品推薦
- 稷山縣05月30日天氣:多云,風向:西風,風力:3-4級轉<3級,氣溫:24/18℃
- 香港05月30日天氣:晴轉多云,風向:無持續風向,風力:<3級,氣溫:32/28℃
- 福海縣05月30日天氣:陰轉晴,風向:北風,風力:3-4級轉<3級,氣溫:20/9℃
- 天山區05月30日天氣:晴轉多云,風向:無持續風向,風力:<3級,氣溫:20/10℃
- 達日縣05月30日天氣:晴轉多云,風向:西南風,風力:3-4級轉<3級,氣溫:20/3℃
- 隴南市05月30日天氣:多云轉小雨,風向:東北風,風力:<3級,氣溫:30/20℃
- 達坂城區05月30日天氣:晴,風向:無持續風向,風力:<3級,氣溫:22/6℃
- 郎溪縣05月30日天氣:小雨轉雷陣雨,風向:東北風,風力:<3級,氣溫:27/21℃
- 頭屯河區05月30日天氣:陰,風向:東北風,風力:3-4級轉<3級,氣溫:24/11℃
- 奎屯市05月30日天氣:陰轉晴,風向:無持續風向,風力:<3級,氣溫:2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