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
-
朱姓來源 朱姓起源
朱姓來源主要有四
一、出自曹姓,為帝顓頊之后裔。
相傳帝顓頊有個孫子叫吳回,在帝嚳時為火正祝融。吳回的兒子陸終娶鬼方氏的女兒為妻,生有六個兒子。其中,五兒子名安,曹姓。周武王滅商后封曹安的后裔曹挾在邾國(今山東曲阜附近)。戰國時,邾國被楚宣王所滅,子孫去邑以朱為氏。朱挾就是朱姓的受姓始祖。此支朱氏世居沛國相縣,是為江蘇朱氏。
大約公元前27世紀,中國中原地區的華夏民族開始建立起最早的國家政權——一種酋邦,并產生了中國歷史上最早的一位君主。這位君主的稱號,就叫做“黃帝”。
黃帝本姓公孫,他的父親原是統治今河南省新鄭一帶的有熊國的君主,名叫少典。少典娶有?氏部族的女子附寶為妻。
傳說附寶與少典成婚后,某夜在郊外田間散步,抬頭仰望天空,欣賞滿天星斗。突然天空發出一道萬丈光芒,如閃電,似銀蛇,繞著北斗七星旋轉不停。最后,這道光芒由天而降,竟落到附寶身上。附寶只感到腹中忽然一動,后來就因此有了身孕。與一般女性懷孕不同,附寶足足懷胎24個月,才在一個叫軒轅的地方(在河南新鄭西北,一說在山東曲阜)產下一位圣嬰,他就是整個中華民族的共同始祖——黃帝。
黃帝最初隨父親少典姓公孫,并繼承了有熊氏的稱號,因生在軒轅,就取名叫“軒轅”。后來,黃帝成為部族首領,他的部族主要活動在姬水流域,他因此又以姬為姓。
黃帝的姬姓部族興起之日,正值原來統治中原、與黃帝有血緣親屬關系的炎帝部族走向衰落之時。黃帝利用這一大好時機,聯合其他中原部族,“振德修兵”,組織了一支強大的軍隊,然后向炎帝部落發動了——次猛烈的進攻。經過一場空前血戰,黃帝打敗了西方的炎帝部落,“誅炎帝而兼其地”。緊接著,黃帝又率部消滅了東夷蚩尤部落,并經過一系列南征北戰,第一次統一了中國大地上的大部分原始氏族、部落和民族,建立了中原華夏民族最早的原始國家政權——酋邦。
黃帝自然成為這個新興的早期國家政權的君主,被尊為帝。當時被征服的各氏族和部落,都遵從黃帝的號令,成為黃帝統治下的子民。而黃帝又把自己的眾多兒子、親信、貴族分派到四方,去監督、管理天下臣民。久而久之,黃帝與酋邦內務原始部族的關系,便由領袖與臣屬關系演變為父子親屬關系。各部族的成員,都認黃帝為父,他們的后裔子孫和分衍的各個姓氏,便也遠溯黃帝為始祖。這樣,黃帝不僅成為姬姓,而且也成為包括朱姓在內的整個中華民族的大始祖。
黃帝的酋邦統治著當時天下近萬個小邦國,實際上是很多原始的部族。他制訂了許多制度,他統治的時代是幾千年來被中國歷代政治家們所歌頌的文明典范。據《淮南子》等書記載,黃帝時代,中原華夏地區風調雨順,五谷豐登,人民幸福長壽;社會安定,強不凌弱,眾不欺寡,貴賤平等相待;法律簡明不繁,官員公正無私,君臣上下同心;甚至出現了道不拾遺,夜不閉戶,城郭不關,邑無盜賊,人們互相謙讓,各族和平共處的太平景象。
傳說黃帝在位100年,活了111歲才去世,葬在橋山,其墓即今陜西省黃陵縣北橋山的黃帝陵。
黃帝娶了4位夫人,生了25個兒子。其中,正妃累祖生2子:昌意、玄囂。昌意一支,居住在若水——今青海墨曲、四川若爾蓋和岷江上游—帶。
姓氏學權威經典《元和姓纂》上就明確記載說:“朱,顓頊之后。”
帝顓頊,姓姬,名顓頊,號高陽,屬于黃帝、昌意一支。
傳說當年黃帝長子昌意因才德低下,不足繼承帝位,被降職到西南若水流域做諸侯。昌意被調派若水后,娶當地土著蜀山氏酋長之女昌仆為妻,在這里成家、立業、定居。《大戴禮·帝系》和《帝王世紀》都說,昌意的正妃昌仆又名女樞,某晚看到天空有“瑤光之星貫月如虹”的異象,并因此心有所感而懷了身孕,后來便生下了朱姓血緣遠祖顓頊。但《山海經·海內經》對此又有不同的記載,認為顓頊是黃帝曾孫、昌意之孫,并說顓頊之父為韓流。《山海經》為上古南方人記南方事的奇書,所記當更為真實可信。
顓頊像他的祖先黃帝一樣,也是中國歷史上的一個大圣大賢之人。他出生在若水,少年時隨著部族不斷順黃河流域東遷,后加入少昊東夷部落,定居于窮桑(今山東曲阜縣)一帶,因此又號窮桑氏。顓頊少負大才,年僅10歲,便成為東夷部落首領少昊的得力助手,20歲時,便繼承少昊的帝位,成為東夷部落酋邦的首領,建都窮桑。此后,顓頊又率領他的部族向西遷徙,挺進中原。在這里,顓頊先與來自西北的共工部落大戰一場,打得“天柱折,地維絕”,終于將共工氏趕到南方。接著,顓頊又兼并了大批中原華夏集團’的小邦國,最后統一了四方,繼承了他祖先黃帝的帝位,做了中原華夏酋邦的君主,遷都中原的帝丘(今河南濮州市西南顓頊城)。
《帝王世紀》、《皇覽》等書記載,顓頊于公元前2514年登帝位,執政78年,享年98歲時才去世,葬在東郡濮陽頓丘城南廣陽里(今河南內黃縣梁莊鄉)。而《山海經》則說葬于漢水上游的鮒魚山(或作務隅、附禺)。《春秋命歷序》還記載,顓頊高陽氏曾傳位20代,統治中原350年。
顓頊死后,被尊為中國上古五帝之一,又被尊為五方之神中的北方之神,故典籍又稱他為北帝、黑帝。
從顓項到晏安——朱姓的遠古祖先當年北帝高陽顓頊娶鄒屠氏、騰隍氏兩位夫人,生了很多子女,見于史書記載的就有姒鯀、駱明、窮蟬、季禺、‘罐頭、瘦約、伯服、禱杌等。其中,顓頊的次妃騰隍氏又名叫女祿,她生了2個兒子:稱、禺。稱,有的史書上也寫作“伯稱”,字伯服。稱的兒子叫老童,有的史書也寫作“卷章”。老童娶根水氏部族的女子驕福為妻,生了重黎和吳回。
顓頊的這一支后裔,自稱至吳回,因系庶出,沒能承繼顓頊的帝位,并逐漸向南遷徙,到重黎和吳回兄弟時,已遷徙至我國南方。
在中國遠古時期,部族首領的名字也往往就是部族的名字。老童的大兒子重黎,就是因為擔任了重黎部族政權的酋長,才以部族名取名。作為顓頊的一個分支后裔,重黎被當時的中原華夏酋邦君主帝嚳任命為火正——遠古時期為酋邦政權掌管火的官職。遠古時火官官名叫祝融,所以人們又以官代名,稱重黎為祝融。
但重黎經常受到帝嚳集團的排擠。當時,帝嚳派祝融重黎到南方去鎮壓強大的反叛部落共工氏,后卻以平亂不力為借口,殺了重黎,另改任重黎的弟弟吳回接任火正祝融一職。這樣,吳回也被稱為祝融氏。
吳回代兄為祝融氏,繼續率他的部族南下與共工氏作戰。后來終于鎮壓了共工氏的叛亂,但吳回卻也死在南方,葬在南方衡山之陽的祝融峰(今湖南衡山)。祝融去世后,被尊為傳說五方帝中南方炎帝的輔佐——火神。在朱姓歷史上,祝融的地位遠遜于黃帝、顓頊、晏安、曹俠。
祝融吳回死后,他的子孫和部族成員大都北返中原。后來,祝融部族不斷裂變出眾多分支,形成歷史上著名的“祝融八姓”。
祝融吳回生子陸終。陸終在朱姓歷史上也有重要地位,《邾公幼鐘》銘文即說:“陸終之孫邾公(全力)作厥和鐘”,因而邾國、朱氏都自稱為陸終的后裔。
陸終娶了一位奇特的夫人,名叫女媸(也作女賾),她來自一個叫鬼方氏的西南部族。這位奇特的女人懷了一胎,孕3年 (有的說是11年)之久還沒生出,于是做了世界上最早的人工剖腹產,竟取出6個兒子。3個從左脅下取出,3個從右脅下取出。陸終的6個兒子分別是:樊、惠連、(竹錢)、萊言、晏安、季連。六兄弟后采都封疆立國開姓,其中樊封昆吾,后裔形成己姓;惠連封參胡,后裔形成董姓;筏封大彭,后裔形成彭姓;萊言封鄶,后裔形成壇姓;晏安封曹,后裔形成曹姓;季連封楚,后裔形成羋姓。歷史上把這6個姓再加上從彭姓分出的禿姓和從曹姓分出的斟姓,合稱“祝融八姓”。
朱氏,便源出“祝融八姓”中的曹姓一支。所以,今天的絕大部分朱姓,又稱為曹姓朱氏;朱姓與今天中國的曹姓,在血緣上屬于同宗。
曹姓的鼻祖晏安,又名安,也作安斟。《紫陽朱氏建安譜·姓氏》上記載,作為祝融吳回的后裔,晏安曾在中原華夏民族的虞舜王朝任職,為舜帝的輔佐之臣。后來,晏安因輔佐舜帝有功,被舜帝封于曹地,建立曹國,賜姓曹。
舜帝約公元前2255年(丙戌)至前2206年(癸酉)在位,則曹姓大約形成于公元前23世紀晚期。曹字與棗有關,曹地即以盛產紅棗得名。據專家研究,晏安最初所封曹地,正在以盛產紅棗聞名于世的今陜西省靈寶縣東曹陽。
大約到夏代,曹人因受到夏朝的征討,被迫東遷到今河南滑縣南的古曹城;到商代,更東遷國于今山東定陶縣西北,即西周曹國之地。晏安之后所建曹國,頑強地生存了1000多年,幾經遷徙,大約在商末滅國。曹國滅亡之后,晏安的后裔——曹國王族仍以故國名稱也即晏安的封地名稱為姓,姓曹氏。后世的曹氏、朱氏、邾氏、顏氏、倪氏等姓,就都源于夏商時期的曹姓即曹國王族。
以國為姓邾——蜘蛛的傳人
今日絕大部分朱姓宗族,他們的祖先起初本不姓“朱”,而是姓“邾”。
早在遠古時代,今山東半島上生活著一支氏族。他們因種種說不清的原因而崇拜蜘蛛,認為全氏族成員都是這種神圣的蜘蛛的后裔,并受其庇佑。于是,他們把蜘蛛當作自己氏族的祖神來祭祀,用它來做氏族的圖騰和徽志,而稱呼本氏族為“邾”。
古代的邾氏族主要集中生活在今山東省鄒縣一帶。他們將自己所居之地也稱為邾,因而在今山東鄒縣一帶留下了邾城(今鄒縣南26里)、邾嶧山(又名鄒山、邾山,在鄒縣南32里)等地名。
總之,古人因為崇拜蜘蛛,才有了邾氏族、邾山、邾水、邾城、邾國之名,也才有后世的朱姓主體,而且曹封邾后,也承襲了古邾人的蜘蛛圖騰,因此,我們可以認為,今日大部分朱姓宗族,都是蜘蛛的傳人。
邾俠——朱姓的開國大始祖《紫陽朱氏建安譜·得姓本源》記載,邾俠是曹姓始祖晏安的第27代孫。晏安生均連,均連生彩白,彩白生季札,季札生主廷,主廷之后傳21代,就到邾俠。
公元前11世紀,中國歷史上發生了周武革命,西方的周政權消滅了中原商帝國,建立起周王朝。武王滅商后,實行一項著名的政策,即在封同姓貴族的同時,又廣封異姓諸侯。當時,晏安后裔所建曹國早已滅亡,武王克商,奪得曹國舊地,改作他的弟弟姬叔振的封邑,即為西周曹國(今山東定陶縣)。同時,武王又尋找古曹國遺族,得到晏安苗裔曹俠,遂將他封到邾(今山東鄒縣),以繼顓頊、晏安的香火。 史書記載,當年邾俠草創的邾國,只是一個方圓僅30華里的小部族國家。當時,邾國只是魯國的一個附庸國,它的一切內政外交、國家大事,實際上都必須聽從北鄰大邦魯國的旨意。
邾國本是原東夷邾氏族的故地,這里原采生活著一個崇拜蜘蛛圖騰的氏族。商周鼎革后,邾地為周朝奪得。曹俠封邾后,在這里建立氏族國家。當年曹俠封邾時,率領他的曹姓族人同遷邾地,但當地土著邾氏族仍為主體。此后曹姓與土著邾氏族通過長期的融合,形成一個新的民族——邾國民族。他們繼承了邾人的蜘蛛圖騰,故以邾為國名,以邾為氏,同時又繼承了曹人的血緣標志——曹姓,此即成為后世中華民族主體成員之一的曹姓朱氏。
邾國的名稱,經傳又寫作“邾婁”,戰國時又通稱“鄒”或“騶”。專家學者們研究的結果,認為邾婁是當地土語,邾是正名,而鄒、騶則是戰國后所用的同音通假字,與偃國稱燕之類相同。
邾俠開創的邾國,后來又有較大的變化和發展,并衍生出小邾與濫國。他也因開創之功而被后人尊為朱氏、邾氏、顏氏、鄒氏、婁氏等姓的大始祖。
邾國的“邾”字寫法很多,但總的看起來形狀都很像蜘蛛,由此可知,邾國的先人,這支曹姓部落,曾經以蜘蛛作為本族的圖騰。建國以后,便以“蛛”作為國名,后來為了方便起見,改為“邾”字,“邾”字的讀音在古代有兩種讀法。在齊人所作的《公羊傳》一書中,“邾”字讀為“邾婁”,魯人作的《左傳》一書中讀為“鄒”。為什么會有這兩種讀法呢?這是因為古人讀字時有急聲和慢聲兩種。如果讀成慢聲,就是“邾”和“婁”的合音,讀成“邾婁”;如果讀成急聲,就成了“邾”或者“鄒”。這兩種讀法在古籍中被寫成“邾國”或者“鄒國”,其實指的是同二個國家。
邾國在西周諸國中只能算作一個小國,從開始建國,它就是魯國的一個附庸國,方圓不過幾十里。它的疆域東到今費縣城西,西到今魚臺縣東北境獨山湖北岸一帶,南到今滕縣安上村一帶,北到今鄒縣縣城附近。邾國建國之初國力實在太弱,無法與其他大國抗衡,因此在史書中沒有留下它的事跡,只有簡單的世系供我們參考。西周時期,自曹俠為第一位國君開始,其世系是:曹俠——非——成—車—輔——將新》:—訾父——夷父顏。自夷父顏始,邾國的歷史可以零星地見于史書之中,這時已經到了春秋時期。經過幾代人的努力,邾國已經開始強大起來,但它仍是魯國的附庸。繼位的夷父顏是一個昏君,他重用奸臣,把邾國搞得一團糟,政治極為腐敗。后來,他把王位傳給了他的弟弟叔術。叔術非常賢達,他不愿意接替兄長的權力,只做了很短一段國君便把王位傳給了夷父顏的兒子夏父。夏父作了國君之后,便封自己的兄長友到鄖地(今山東滕縣東),建立了小邾國。小邾國共傳十四世,戰國中期被楚宣王所滅。同時夏父還把叔術封到濫(今山東滕縣東南),建立濫國。魯昭公二十一年 (前 521)濫國國君黑肱降于魯,國亡。夏父分封友和叔術建國,使邾國周圍有了兩個附庸國。
夏父死后,把王位傳給了自己的兒子儀父,魯莊公十六年(前678年),儀父死,其子繼位,是為邾憲公,他在位12年,魯莊公二十八年(前666年)死,邾文公繼位。邾文公在位期間,曾經把都城由嶧山之北遷往嶧山之陽。春秋時期,諸侯爭霸,大國不斷攻占小國的領地。邾國離魯國最近,又是魯國的附庸國,因此,它必須聽從魯國的指揮。邾文公以前的邾國國君都曾多次朝貢魯國,還要參加魯國召集的多次會盟。如果魯國國內有人不能在國內立足,就會跑到邾國,邾國國君還要以禮待之,不敢有絲毫怠慢之處,以免這些人在得勢之后找麻煩。如魯莊公二十三年,魯國大臣臧紇逃奔到邾國,邾人非常熱情地接待他,就像對待魯國的使臣一樣。盡管邾國對魯國一直都很尊敬,仍然遭到魯國的攻伐。哀公七年,魯國大舉入侵邾國,邾國的軍隊只作了小小的抵抗便大敗而歸,國都也被魯軍攻下了。魯軍進入邾國國都之后,毫不客氣地沖進貴族和平民家中,不分白天黑夜地搶劫財物,然后趾高氣揚地滿載而歸。這次搶劫,使邾國好不容易聚集的財物損失殆盡,人民的生命財產也遭到了極大的威脅。為了減少戰爭損失,邾文公決定將都城遷到嶧山的南面。這個地方以怪石和曲徑通幽的山洞聞名,易守難攻。這之后,邾國被搶劫的事情便很少再有了。
邾文公在位52年,魯文公十二年(前 615年),邾定公繼位,在位37年,魯成公十八年(前578年)邾宣公繼位,在位18年,魯哀公十七(前556年),邾悼公繼位,在位15年。魯昭公元年(前541年)邾莊公繼位,在位34年,他死后還要以人殉葬,這種做法在春秋時期已經是非常落后和野蠻的行為,因此遭到了國內外人士的反對。當時的輿論對這件事進行了言辭激烈的譴責。有人說:“祭祀不用六畜,怎么能用人做殉葬呢?”由此可以看出,春秋時期的邾國還比較落后。
魯定公三年(前507年),邾隱公益繼位。魯哀公六年(前489年),魯國又一次攻打邾國,這一次他們不但對財物進行了搶劫,還把邾隱公也俘虜到了魯國,把他囚禁起來,這大概是邾隱公得罪了魯國。兩年之后,邾隱公被釋放,繼續做他的國君。重新執政的邾隱公卻整天忙于游樂,被國人罵作無道。邾隱公不得人心的做法成為吳國攻打邾國的借口,他們憑借銳利的武器和勇猛的軍隊攻入了邾國,俘獲了邾隱公,把他帶到吳國進行教育,同時立邾隱公的兒子革為國君,他就是邾恒公。魯哀公十年(前485年),邾隱公逃出了吳國,他先到魯國,又到齊國,最后投奔了越國。越國人把他送回邾國,重新立他為國君。但是備受流浪之苦的邾隱公卻不思悔改,仍然被國人罵作無道,這一次就連支持他的越國人也發怒了。他們出兵將邾隱公抓到越國囚禁起來,并立革的弟弟何為國君。此后,邾國世系缺乏詳細的記載。只能簡單地知道邾國共傳29世,最后為楚所滅。
邾國滅亡后,楚國將其王室成員和貴族遷到邾城(今湖北省黃岡縣),而其他邾國王室成員和平民則遷往邾城或遷往齊、魯等國。他們去“邑”以朱為姓,以記住亡國之恨。
邾友與小邾國
在歷史上,除曹俠所建邾子國外,另外還有一個小邾子國,它便是由邾國所分離出而由邾友所建的即國。
當年,邾武公夷父顏生有2個兒子,長子叫夏父,次子叫友。邾友,本名邾肥,字友,又字友父,傳世有邾友父鬲等青銅器。據文獻記載,當年邾顏有功于周王室,于是周宣王封邾顏的小兒子到娜(今山東滕縣東5里處,一說在今滕縣東南50里處),建立另一個附庸小邦。
?在初時本只是邾友的一個封邑,但后來卻逐漸發展并從邾國獨立出來,成為一個新的小邦國。它既是邾國的支裔和附庸,但同時也是魯國的附庸。邾友所封的?國,初時未有國名,而邾友子孫仍自稱為邾人,但時人及后日史家認為此邾已非舊邾,且由舊邾所衍生,故加小以為別,稱做小邾,也叫小邾婁;又因國都在即,且為古郎國故地,時人或又仍舊稱為?國,也寫作倪國。
小邾國雖以邾友開國,但奉邾顏為始祖。據記載,邾友生 2子,后分為兩支:長子繼位為小邾國君;次子邾爽,到魯國任下大夫的官職。邾爽后裔,以祖父邾顏之名為氏,稱顏氏,此即后世中國顏氏的由來。
邾友所建小邾子國,傳到他的孫子邾黎來時,因多次朝見魯國,又數次跟從齊桓公勤王有功,遂得到各華夏大國的承認,并正式被周王室封為子爵,成為與其母邦邾國平起平坐的國家。但事實上,在整個春秋戰國時期,小邾的勢力都要遠弱于邾國,因而它始終都與邾國保持附庸關系,其軍政外交等重大決策也多與邾國同進退。
邾黎來之后的小邾國世系,文獻記載不詳。我們只知邾黎來之孫為小邾穆公,小邾穆公之孫為小邾惠公。小邾惠公之后再傳6世,小邾國亡。因此,小邾自邾友起共傳14代,大約在戰國中期同邾子國一同被楚宣王所滅。
小邾滅國后,子孫一部分以國名倪為姓,改姓倪氏;一部分則去?字邑部為兄氏;更有一部分加入朱氏。《續文獻通考》就記載,“小邾傳國十四世,去邑為朱氏”。因此,今日曹姓朱氏中,應有一部分為小邾國邾友的后裔。
邾子國
邾顏為周宣王所殺之后,邾顏的弟弟邾叔術被周天子任命為新的邾國君主。
邾叔術是邾國歷史上一位大仁大義的賢君,他繼位后沒有將王位傳給自己的兒子,卻主動讓位給侄兒——邾顏的兒子邾夏父。為了感激叔叔的大恩,邾夏父硬是將邾國五分之一的國土劃割出來,送給了叔叔邾叔術,讓他做了一個獨立的國君。叔術的小封國,叫做濫國。
自西周末年叔術讓國、夏父繼任邾君后,過了半個多世紀,歷史進入春秋時代。春秋時期邾國的最早一位國君是邾夏父的孫子——邾儀父。
《世本》和作為傳統經典文獻的《春秋》經傳以及朱姓譜乘中,都記載了春秋200余年間邾子國的君位傳承世系:邾克—)邾瑣—呻邾篷僚呻邾猩斗邾徑—)邾華—)邾穿斗邾益牛邾革,時間從公元前678年至春秋末年。
邾儀父,名克,文獻又稱邾子克,是邾國歷史上一位承先啟后的人物。
邾儀父做邾國君主時,中國歷史進入春秋時期,周天子的中央王朝大權旁落,而四方群雄并起、諸侯爭霸。當此之時,朱姓祖先所建的邾子國,因國小勢微,根本無力在群雄逐鹿中一爭高下、叱咤風云。相反,它只能時而依附此一大國,時而又投奔另一強邦,在大國的庇護和相互牽制中以圖生存。為此,歷代邾君都積極參與了當時各大國的政治盟會、軍事戰爭等重大活動。
邾國東、北、西三面鄰魯的地緣形勢,決定了邾國的對外關系不得不以魯國為重點。早期的邾國歷代君主,都認識到邾魯關系對邾國的重要,因而自立國之日,邾便成為魯國的附庸。春秋時期,邾國務君也都設法想與魯修好,并多次參加魯國召集的盟會。魯隱公元年,邾儀父便與魯訂立蔑地之盟,以修兩國之好。然而,自當年邾顏參與魯國政變,魯人便對邾失去信任。進入春秋后,魯國更時時虎視邾國,企圖蠶食甚至吞并邾國領土。在文化意識上,魯人又以“周禮之邦”自居,鄙視、瞧不起邾國,甚至把邾貶為夷人。這樣,春秋以來,魯、邾關系大部分時間都很緊張。如公元前716年,魯即發兵侵略邾國,前704年,又再次侵邾。此后,邾魯即常年交戰不止。
為了對付魯國的威脅,自邾儀父開始,邾國便不得不投靠其他大國以牽制魯國,保護自身安全。最初,邾儀父投靠齊國,于公元前681年,參加齊國主持的北杏之盟。齊桓公稱霸,邾國是積極擁護者。邾儀父的依齊制魯的政策,為邾國贏得極大
好處:有齊桓公在周天子前美言,邾國在建國300多年后,到邾儀父手里終于正式被周天子封為子爵國,在列國諸侯中占有一席之地。可見,邾儀父在邾國歷史上,實有極大功德。
邾儀父之后,繼任各位邾君,對大國霸主都采取見風使舵的靈活政策。公元前659年,邾與魯國一起參加了八月由齊主持的檉地之盟,可轉眼間,魯卻于九月出兵襲擊邾國,敗邾師于偃,邾國開始意識到齊已無力保護自己。公元前642年,齊桓公死后,宋襄公繼齊稱霸,邾國又立即投向宋國懷抱,并與曹、衛等國一起出兵跟隨宋襄公攻打原來的保護者——齊國,邾齊關系破裂。次年,邾國又積極參加了宋主持的曹南之盟,成為宋國稱霸最積極的支持者。更有甚者,曹南之盟時,鄙國因故未趕到,只好跑到與宋關系密切的邾國那里,想請邾文公幫忙向宋襄公求個人情。哪知邾文公卻秉宋襄公旨意,把(曾阝)國之君抓了起來,并殘酷地將人家一國之君殺了來當作人牲以祭祀社神,引起了中原各國的非議。公元前639年,當宋襄公被俘,稱霸失敗后,魯國立即出兵討伐失去大國保護的邾國。但此時邾國的勢力已達到頂峰,在魯伐邾不久,邾即把魯的姻親之國須句滅了。次年,魯再次出兵攻邾,奪取須句故地,恢復須句政權。幾個月后,邾即北攻魯國以報須句之仇。魯僖公輕視邾國,不加防備,結果,邾軍大敗魯國于升陘,并奪了魯君僖公的甲胄懸掛在邾都魚門上以示慶賀。公元前627年,魯僖公為了復仇,親自率兵攻打邾國,奪取了邾國的訾婁。接著,又派公子遂伐邾。公元前620年,魯再一次攻占須句。作為報復,前 613年,邾又攻打魯國南方邊陲,魯即派大夫叔彭生伐邾。前 599年,魯又派公孫歸父伐邾,并奪得邾國都附近的繹邑。邾魯的仇恨日益加深。
宋國衰落后,晉文公繼宋稱霸,邾國立即又改投晉國,尋求保護。公元前592年,邾國首次參加晉國主持的斷道之盟。前586年,邾又參加晉國主持的著名的蟲牢之盟。此后近兩個世紀,邾國都追隨晉國,參加了由晉國主持的盟會和由晉國為盟主的對他國戰爭。邾國借晉國的保護,牽制了魯國和日益強大的楚國。如公元前529年,邾莊公即到晉國告狀,說魯國朝夕伐邾國,邾國有亡國的危險,請求晉國出面干涉。于是晉昭公不見魯昭公,以示對魯國的警告。邾國正是借大國晉的勢力,來保護自己免受魯國的侵略,同時進一步向周圍小國擴張n如公元前591年,邾便仗恃晉國勢力,襲殺鄙子。但是,邾國在受晉國保護的同時,往往也要受晉國的欺侮。因為依周文化看來,晉魯畢竟是同姓親族,而邾是異性夷蠻,所以在邾魯之爭中,晉國有時便偏袒同姓魯國。公元前554年,晉國便以邾常侵犯魯之故,將邾君悼公華抓了起來,并強制為邾魯劃定國界,將大片美地良田劃歸魯國。邾國吃了大虧還無處申訴,因為它仍得借助晉國的勢力。
公元前524年,邾莊公乘邴國種稻農忙之季,出兵襲擊邴國,一舉攻占邴城,盡俘邴國君民而歸。(禹阝)君只好賠款贖回夫人與己同歸,但女兒卻被邾君霸占。第二年,宋國討伐邾國,攻取邾國蟲邑,迫使邾國盡釋邴俘,并與宋在蟲邑會盟。這是邾國最后一次大規模對別國實行軍事擴張。此后,邾國便開始走下坡路了。
公元前507年,邾俠的第17世孫邾益,繼其父莊公邾穿任邾國的第18任君主,這就是邾國歷史上臭名昭著的邾隱公。
吏書上說,邾隱公益是傲慢無禮、昏庸無道之人。邾益繼位之日,本是春秋末年天下大亂、邾國危急之秋,可是他不思怎樣富國圖存,卻剛愎自用,比他的父親更加專橫腐敗。他上臺的第一件事,便是為他那位與宦官爭食時不小心被爐火燒傷而死的父親邾莊公大辦喪事,舉行國葬。更為腐朽的是,邾
益在葬父時竟“先葬以車五乘,殉五人”。時至春秋,用人為牲和以人陪葬,已被視為野蠻行為而為中原禮樂之邦所不齒。孔子還說:“始作俑者,其無后乎!”用木俑殉葬尚且要遭孔圣人“絕子絕孫”的詛咒,邾益用5人殉葬便更加要為中原各禮樂之邦所鄙視和譴責了。
在對外關系上,邾益又自不量力,妄自尊大,結果自取滅亡。公元前507年,當邾益繼位不久,與邾國長期不和的魯國便派使前來相賀,并派仲孫何忌與邾隱公益在拔地會盟,簽訂盟約,以結和平友好睦鄰。可是,邾益卻不珍惜這種和平機會。公元前495年正月,當邾益前往魯國朝見魯定公時,他卻忘記了自己是附庸之君、弱國之主、來訪之客的身份,在會見儀式中一副妄自尊大、傲慢無禮的姿態,使得在旁觀禮的孔丘高足子貢非常氣憤,認為邾益傲慢無禮,必將不得好死,甚至亡國滅族。
邾益的無禮,果然破壞了邾魯之間已經建立的和平友好關系。在這次會見的第二年冬,魯國便派大夫仲孫何忌率兵討伐邾國。魯國的軍事侵略一直持續到次年春季,魯國又增派季孫斯、叔孫州仇兩路大軍,準備奪取邾國的糧倉絞邑。面對魯國大軍的侵略,邾益束手無策,最后只好屈辱求和,與魯國訂立句繹之盟:邾國以大量賠款并割讓大片土地給魯國,才使魯國撤軍。
喪地辱國之后,邾益不但沒有警醒振作,反而更加荒淫腐敗。他整日在宮中酒池肉林,鶯歌燕舞,縱欲貪淫,把軍政大事都拋諸腦后。句繹之盟后僅隔一年,魯國大軍又再一次入侵邾國,并一度把邾國都城包圍起采。大概自此之后,魯軍便無一日不侵邾了。公元前490年冬,魯軍向邾國發起全面攻擊。可是,當入侵的魯軍打進邾國城門時,仍能聽到鐘鼓之聲,原來此時邾隱公仍在那里欣賞歌舞、音樂。當賢大夫茅成子報告敵情,請求到吳國去求援時,邾隱公竟不相信魯國敢來侵犯,并說即使魯國敢來,憑邾國國內力量足以抗戰,根本不需吳國援助,因此拒絕了茅成子建議。就這樣,魯國軍隊一路幾乎未遭到邾人的抵抗,長驅直人邾國都城、宮室,輕而易舉地俘虜了邾隱公君臣及王族成員。可憐邾國平民百姓,所有財產被強鄰洗劫一空。
后來,由于茅成子懇求,吳國出兵討魯以救邾。兩年后,齊吳準備聯合攻魯,魯人害怕,才于公元前487年將邾隱公釋放歸國,繼續為君。可是,邾隱公回國復位后,惡習不改,仍舊昏庸無道。這樣,作為邾保護者的吳國便派兵討伐,再次將邾益抓起來,囚禁在樓臺里,并讓他睡在荊棘上,將其押歸吳國,而改立邾太子革為君,此即邾桓公。公元前485年邾隱公逃脫出來,先是逃亡魯國,后又從魯國逃到舅家齊國。為此,新登位的邾桓公便與吳、魯、郯一道攻打齊國南境。
邾隱公流亡齊國12年之后,東方的形勢發生了巨大變化,當年擁立太子邾革的吳國正被越國圍攻,越國強大起來。于是,邾隱公便在公元前473年又從齊國投奔到吳的敵國越那里,請求越國出面干涉。越人派兵把邾隱公護送回邾國,邾隱公再次復位,而太子革又逃亡到越國去了。可是,邾隱公復位后,仍舊昏庸無道,民怨載道,因而兩年后,又被當年助他復位的越人抓回越國。這樣,公元前471年邾隱公便第三次成為外國的階下囚。
朱洪基——吳郡朱氏的肇姓開基始祖
朱姓大家族中,與沛國朱氏相媲美的是吳郡朱氏。
據清人朱祖鎬《(朱姓)原姓論》記載,吳郡朱氏與沛國朱氏同屬于曹姓朱氏,都是邾俠的后裔,但吳郡朱氏的開基始祖,則是由邾國分出來的小邾國的王孫——小邾國世孫邾洪基。
大約戰國中期,小邾國與邾國一同被楚國所滅,所以小邾國王族、世子邾洪基逃亡吳國,后居閶門(今江蘇蘇州市),隨邾君一同去邑改朱氏,號稱洪基朱氏。
朱洪基的后裔,后來非常興旺發達,產生了以朱熹為代表的一大批優秀人物,成為朱姓中最著名的一支。
公子何——朱姓的又一肇姓始祖
在湖南長沙《黃金園朱氏六修支譜》所載明朝萬歷甲午初修《序》和湖北應城《朱氏宗譜》上,記載了朱姓的另一位肇姓始祖,他就是戰國時期的邾公子何。
公子何的事跡,不見于正史,族譜也沒有作交待,我們今天也就不得而知了。大概他是戰國時期人,是某位邾君的兒子,在當年楚滅邾時,從邾國逃到沛國相縣一帶隱居,并以國名“邾”字去掉邑旁,改姓為朱。
據說,漢代的朱買臣,就是公子何的后裔。公子何生子朱隆,官拜韓魏上將軍。朱隆之后傳5代至朱洪,漢初被高祖劉邦任命為御史大夫,再4代至朱買臣。該種傳說世系中的漢以前幾代人物,均不見于典籍,是否確有其人,或屬虛構,尚待新的材料證實。朱——曹姓朱氏的第四位肇姓始祖
當年邾國滅亡之日,大批邾國王族改姓朱氏。但這些最早的朱姓開基始祖們,很少見于正史的記載,倒是一些族譜卻依據族人祖祖輩輩的傳說,記載了當年這些鮮為人知的歷史。如《清溪朱氏譜序》就記載有除茅夷鴻和公子何之外的另一位朱姓肇姓始祖,名叫朱枝。
朱原名邾苣成,是邾國開國之君邾俠的第17世孫。他的祖先邾乾健,是邾俠的第12世孫。周考王二年,邾乾健任周王傅,因輔佐有功,被周王賞賜了一個在齊地的采邑,他因此舉家遷居山東莒州西北90華里的箕屋山麓。邾乾健的兒子邾斗,任楚國荊州的官吏。邾斗生子叫蒙養甫,任周安王的大臣。蒙養甫的孫子,就是邾苣成。
邾苣成一支,自當年邾乾健開始,世代都居住在莒州箕屋山,以國名“邾”為姓。到戰國時期,邾國被楚國滅亡之后,邾國君主去邑為氏,改姓朱氏。邾苣成為了紀念邾國,也跟隨邾君改姓為朱,并改名為枝。
朱的后裔,世代居住在莒州箕屋山,后代子孫發達,形成朱氏中的一支——清溪朱氏。朱也就成為這一大宗朱氏的肇姓開族大始
二、出自朱虎的后裔
朱虎,舜帝時的大臣,其后裔也有以朱為氏的。朱虎,又名伯虎。據文獻記載,他是帝嚳高辛氏統治時期的一位部族首領,屬于當時的八大才子即所謂“八元”之一。
大概朱虎即朱氏族的酋長,在帝嚳時率本氏族加入以高辛氏為核心的中原華夏酋邦,并成為帝嚳的大臣。但在堯繼帝嚳為天子后,朱虎隱逸山林,未受重用。到舜繼承堯位之后,起用大批元老舊臣,朱虎又復出而重為大臣。《尚書·舜典》有這么一段文字記載其事:舜帝問群臣:誰可管理山澤中的草木鳥獸?郡臣都說伯益(即后來秦國嬴姓的始祖)可。舜于是任命伯益。伯益希望把這個職位讓給元老朱虎和熊羆。舜最后決定仍讓伯益擔任,而讓朱虎和熊羆做伯益的顧問和輔佐。朱虎后裔朱氏,往往樂道此事。
朱虎的后裔源遠流長,成為今日朱姓大家族中最古老的一支,他們都尊顯祖朱虎為本姓始祖,并得到許多氏學經典的認同。早在《元和姓纂》中,就有“朱……一云舜臣朱彪(當作虎)之后”的記載。此后如《姓氏急就篇》、《姓氏考略》、《姓氏尋源》,均記載朱姓有一部分是朱虎后裔。
三、出自子姓宋微子啟的后裔肇姓始祖——公子朱
宋微子是商王紂的庶兄。是宋國的開國君主,春秋時,被諸侯所滅,其后裔有逃至碭(今安徽碭山),改宋氏為朱氏,也為江蘇朱氏。
在今日朱姓大家族中,還有一支著名的子姓朱氏。這一支朱氏出自宋國始祖、商朝末帝紂王庶兄微子啟之后,以公子朱為始祖。
最早記載朱姓為微子之后的是東漢大學者蔡邕,他在《朱公叔鼎銘》中說:子姓朱氏的開姓始祖,是商王帝乙之孫、宋開國祖微子啟之子,姓子名朱,史稱公子朱。公子朱的子孫,以祖先名字為氏,此即后世子姓朱氏的來歷。
但關于子姓朱氏的發源,在氏學界又流傳著另一種說法,認為并非公子朱之后以名為氏,而是春秋時期宋國的一支王族后裔,因避難改姓,易宋為朱氏。此說最早的記載見于東漢人劉珍的《東觀漢記》,書中說子姓朱氏到春秋時才形成,它是由宋姓所改。這一說法還得到許多氏學經典的認同,如王應麟《姓氏急就篇》、張澍《姓氏尋源》、三民書局的《漢語大辭典》,都從其說。
子姓朱氏到底是由宋改姓為朱,還是以公子朱之名為氏,抑或本有兩支?因文獻不足征,早在東漢時期的朱氏族人就已混淆不清,今天我們就更難求證稽考了。
子姓朱氏,發源于宋國,后遷徙于江蘇碭山,然后再遷徙于河南宛縣。一說自宋國遷至沛國郡相縣,再自沛國遷南陽宛縣。到兩漢時期,宛縣朱氏顯赫一時
四、出自外族改姓
南北朝時期(479—556),北魏孝文帝改革,改北方胡人復姓為漢族單姓,這時期便有少數民族改姓朱氏。
《廣韻》、《元和姓纂》、《姓解》、《通志·氏族略》都記載:“北方渴燭渾氏,后改為朱氏。”
此外,又有可足渾氏,也改為朱姓。可足渾也寫作可朱渾、可燭渾。如有可足渾長生,官員外散騎常侍,后改為朱長生,本代北人,后因官徙居河南,后裔形成六朝望族河南朱氏。又有可朱渾昌,出自代北,又居懷朔,隨北魏南徙河南,后魏任吏部尚書,封樂陵郡開國公,后改名朱瑞,字元龍。
宋代女真人中有元顏氏,與之對應的漢姓是朱。據《清朝通志·氏族略》記載,世居吉林長白山、遼寧大凌河等地的滿洲人中也有朱姓。一些八旗姓氏如烏蘇氏、珠佳氏、珠錫哩氏后來均改為朱氏。
清代居住在甘肅省碾伯縣的土族人馬朱崇,曾改為朱氏。他的后人便以朱為姓。居住地稱朱家堡。碾伯縣即今天的樂都。
海南省的黎族人有自稱為“勒威”的,意思是芭蕉的孩子,漢姓為朱。
據《德昌縣姓氏》記載,彝族人土比氏,漢姓為朱。
臺灣省土著民族賽夏族中有茅武茅望氏,漢姓也為朱姓。
云南省拉?族中有稱為黑苦聰人的,他們世居金平,其中的妹未氏漢姓為朱。
此外,我國其他少數民族如仫佬族、苗族、瑤族、土家族、納西族、蒙古族、回族、東鄉族、白族、朝鮮族等民族中都有朱姓。
五、出自嬴姓,肇姓始祖——白帝朱宣
在朱姓大家庭中,有一支源出少昊嬴摯
少昊姓嬴名摯,號朱宣,史稱朱宣氏。據文獻記載,朱宣氏本是華胥氏的兒子(一說少吳是黃帝兒子青陽的別號),后來成為東夷鳳鳥部落的大酋長。最后少吳還為中原華夏酋邦的君主,被尊為“五帝”之一。
少吳朱宣是中國原始手工業和金屬制造業的創始人,是原始樂器的發明者,還是一位天文測量學家。
朱宣氏的后裔,有一支以號為姓,成為朱姓中較古老的一支——嬴姓朱氏。姓氏學大家張澍在《姓氏尋源》中說:“朱姓遠矣,當從白帝朱宣為氏也。”但朱宣氏后裔的嬴姓朱氏,很少見于其他姓氏書和譜牒家乘記載,大概后來已衰落了。
六、出自祁姓,開姓之祖——丹朱
祁姓朱氏,以丹朱為開姓始祖,是中華民族大圣人之一堯帝的嫡傳后裔。
一種正統的說法認為,堯帝是中華民族共同祖先黃帝的后代。被稱為正史之祖的《史記》中,就有這樣的記載:黃帝生玄囂,玄囂生嶠極,嶠極生帝嚳。帝嚳娶陳鋒氏部落的女子慶都為妻,生子放勛,這便是大名鼎鼎的堯帝。
堯帝姓祁,名叫放勛,號稱陶唐氏,因此又叫唐堯或者唐帝。堯帝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一位大圣人大賢君,他統治的時代是中國理想時代的最完美代表。堯帝屬于五帝三皇中的五帝之一,在中國文明史上,他的地位僅次于黃帝,而居于舜帝、夏禹、商湯、周文王、周公、孔子之上。堯帝娶古代散宜氏部族的女子——女皇為妻,生了10個兒子。
祁姓朱氏的開山鼻祖丹朱,就是這樣一位大仁至圣天子的嫡嗣長子。
丹朱姓祁,名朱(或作“練”),也是中國歷史上很著名的人物。他的事跡見載于最古老的文獻《尚書》和《世本》、《莊子》、《六韜》、《呂氏春秋》、《史記》、《山海經》等多種正史和子書。
關于朱姓始祖丹朱,典籍有兩種不同的記載。在正統的儒家經典中,丹朱的形象是一個不仁不義、不忠不信、大逆不道的浪蕩子。《尚書》上說他是個傲慢無禮、荒淫貪逸、無所事事的人。據說堯帝時洪水泛濫,人們以舟代車,但洪水退后,丹朱卻仍乘坐木船讓人推著游玩。正史上說丹朱因此沒有取得堯帝的信任,堯帝不但沒有把帝位傳給丹朱,反率兵“戰于丹水之浦”,消滅了丹朱的勢力。《莊子·盜跖》更有“堯殺長子”的說法。
另一種說法丹朱是一個極具智慧的人,《世本》上就說,“堯造圍棋,丹朱善之”。若傳說不假,則丹朱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圍棋高手,也是圍棋的改造者和推廣者。
當時正值帝堯的中原華夏酋邦國家發生危機、統治即將瓦解之世,以舜和益為首的東夷與其他氏族部落,正欲篡奪堯的帝位。于是,東夷族的舜便在堯的面前誹謗丹朱,挑撥其父子關系。舜并設法說動帝堯,把丹朱派到離堯較遠的南邊丹水流域(今河南淅川縣丹江流域)做諸侯。丹朱本名朱,因封于丹水,故號丹朱。
后來,舜把丹朱之父帝堯囚禁起來,并阻止丹朱看望父親。最后,舜竟逼堯讓位,篡奪了堯的帝位。丹朱聞信,便聯合南方的苗蠻起兵,反對虞舜繼位。舜竟借堯之名,率中原之兵揮師南下,與丹朱、三苗聯兵大戰于丹水。這次大戰的結果,以舜大勝、丹朱及三苗勢力被消滅而告終。丹朱在丹水之戰中陣亡,據《寰宇記》載,被葬在相州永定縣東丹朱陵(今河南安陽東)。而《山海經·海內南經》又說丹朱葬于蒼梧之陽。我們認為這是丹朱的一支南遷的后裔,把始祖墳墓也隨族姓南遷的結果。
氏書與正史記載,堯子丹朱的后裔,分為數支。一支以房為氏,一支為貍為氏,一支以傅為氏,另有一支丹朱的后裔,則以始祖之名“朱”為氏,成為后世朱姓中的重要一支——祁姓朱氏。
丹朱后裔朱姓成員,在當年舜敗丹朱于丹浦后,有一支向我國西南遷徙,先秦時主要分布在所謂蒼梧之野(今湖南寧遠九嶷山一帶)。他們不但把始祖丹朱的陵墓帶到了蒼梧,而且也將朱氏族的圖騰神木——朱木也帶到了這里。《山海經》中因此才有了舜與丹朱葬于蒼梧以及舜所葬岳山有朱木的記載。
丹朱這一支祁姓朱氏的生命力較強,他們在強存弱亡的社會進化演變中頑強地生存下來,在隋唐時期還發展成沛國郡的望族,并構成為今日朱姓大家族中的一個重要支派。
七、賜姓該姓冒姓
當朱氏建立大明帝國,貴為中華國姓時,便有賜他姓為朱姓以示恩寵之舉。
賜姓朱氏有兩類,一為賜外族夷蠻為朱氏,借以籠絡,以示懷柔。
朱元璋推翻元朝后,為了籠絡蒙古貴族,便將許多蒙古人賜姓為朱氏。如賜蒙古族人策珠爾姓名為朱探,賜托果齊叫朱靜,賜甘珠爾叫朱滿,賜都呼叫朱恩,賜布都罕叫朱窺。
另一種賜姓,是為了褒獎臣下,以示恩寵。
朱元璋曾賜義子李文忠、冰英、何文輝、徐司馬等人均為朱姓,但不久后又允許他們恢復本姓。又如明末民族大英雄鄭成功,本是鄭芝龍與日本女子所生,初取日本姓名田川福松,回國后改為鄭森。明末清初,鄭氏父子擁立唐王,忠心報國,唐王朱聿鍵為了嘉獎他的一片赤誠,便賜他為朱姓,賜名成功,便是朱成功。因此,當時東南沿海與日本人都尊稱鄭成功為“國姓爺”。
他姓冒朱氏
范姓冒朱氏。北宋宰相文學家范仲淹,少年喪父,隨母育于朱氏,遂冒姓朱。成名后恢復范姓。
曹姓冒朱氏。據《吳江曹氏復姓序》載:吳江曹氏曾冒姓朱氏,后修族譜,辨世系,復曹姓。
沈氏冒朱氏。據《沈氏復姓記》:有沈氏冒姓朱氏,后又恢復沈姓。
胡姓冒朱氏。據道光六年惠迪堂《朱氏宗譜》記載:該支懷寧受泉朱氏,原本胡姓,祖籍鄱陽。自胡公滿傳至第八十四世孫胡貴一,元朝至正末年偕弟朱貴二渡江北走懷寧受泉,入贅朱隴亨家為上門女婿,遂改姓朱氏。后裔也冒姓朱。該朱氏族譜世系,自第八十四世朱貴一以上至胡公滿始祖,均是胡姓,而朱貴一以下則改為朱氏。
康姓冒朱氏。引日五代史》載:梁太祖朱溫養子朱友文,本姓康名勤,后攀附顯貴,認朱溫為義父,遂冒姓朱氏,深受朱溫寵愛。
邱姓冒朱氏。清末湖南人邱昌道,在湖南衡陽起義反清,假托朱氏明皇族后裔,故改冒姓名為朱九濤。
朱氏改姓冒姓
當明末清初,為了逃避農民軍和清王朝的追殺,大批朱姓族人紛紛改姓埋名,忍辱圖存。《清稗類鈔·姓名類》說:明亡后,“天潢貴胄,轉徙流亡,無不改姓白晦”。
改姓林。《清稗類鈔·姓名類》載:有某明朝皇族成員,改姓名叫林時益,改字確齊,隱居寧都,到康熙時才去世。
改姓宗。同書又載:清咸豐時有浙江會稽人宗滌樓,名稷辰,曾任御史,祖先本明皇族朱氏,國亡后改姓宗。
改姓李。《罪惟錄》載:某皇族成員在明亡后逃到海寧諸生俞子久家,改姓埋名,叫李蘭皋。后仍被清朝查出處死。
改姓王。《罪惟錄》列傳之四又載:有明宗室弟子,明亡后變姓名,改叫王杞人,“潛游贛粵之間,常題關壯繆祠堂《百字令》一闋,追論朝事”。
改姓曹。據華容大旺廠《朱氏族譜》記載:明朝末年,李白成揚言誅“紫陽之族”,大旺廠朱氏十一世祖朱秀林、朱沅禮、朱瑞光等,為避禍改復祖姓曹氏,清初又恢復朱姓。
改諸姓。《朱舜水集》載:余姚朱氏本為明皇族旁支。遠祖某,為朱元璋族兄,因不想做官,多次被征召不仕,最后埋名隱姓,改為同音的諸姓。直到明朝末年,才又恢復朱姓。
避難改姓,多為一種無可奈何、忍辱圖存之舉。
在傳統觀念中,子從父姓,天經地義。但也有因隨母姓或過繼給他人而改隨繼父姓的,甚至還有因攀附權貴而改從其姓的,傳統姓氏學都稱之為冒姓。
冒姓黃氏。樹茲堂《金陵朱氏家譜》載:昆山朱氏朱輝,明晚期自昆山遷居郡城蘇州,過養給姨父黃景輝為嗣,遂改姓黃氏。后裔于清初又恢復朱姓。
冒姓龔氏。吳與弼《康齋集》卷9《五峰朱氏族譜序》載:五峰朱氏遠祖朱天瑞,字國祥,元朝時豐城人,過繼給姑父龔某為嗣,冒姓龔氏。至五世孫朱邦政、朱邦憲兄弟,創修宗譜,恢復朱姓。
冒姓馬氏。據紫陽堂湖北應城《朱氏宗譜》載:應城朱氏傳至第十四世有朱文廣者,冒姓馬氏。
邾國王族分衍的姓氏
邾氏 《通志·氏族略》載:曹俠封邾,子孫以國為姓,形成邾氏。五代時有將軍邾菩薩,明代有邾安。
邾婁氏 邾國又稱邾婁國,《元和姓纂》稱:“曹姓邾婁之后,以國為氏。”
婁氏 《風俗通》載:邾婁國子孫,以國名中的后一字為氏,即婁氏。
鄒氏 邾國又稱鄒國,《姓氏考略》載,鄒人以國為氏,今鄒為大姓。
?氏 《通志·氏族略》載邾顏父庶子友封于鄖,子孫以封邑為氏。
倪氏 《姓氏尋源》:娜國又作倪國,邾武公封庶子于倪,因以為氏。一說娜黎來之后,國亡,避仇改為倪氏。
?菏 《元和姓纂》、《姓氏尋源》、《路史》均載:邾武公封次子于?,失國,子孫避仇,改為娜氏。
茅氏 《姓氏尋源》:邾夷鴻食邑于茅,后裔有以茅為氏。
庶其氏 《元和姓纂》、《廣韻》載:邾庶其之后,以名為氏。
捷氏 《風俗通》云:邾公子捷苗之后,以名為氏。
顏氏 《陳留風俗傳》、《元和姓纂》、《廣韻》、《通志·氏族略》均載:邾武公名顏,字夷父,其孫邾爽以祖父名為氏。
夏父氏 《古今姓氏書辯證》云:邾夷父嫡子叫夏父,其后以王父字為氏,宋有大夫夏父祉。
茅夷氏 《元和姓纂》稱:邾大夫茅夷鴻之后,又有以王父姓名省字為氏,是為茅夷氏。
此外,據宋人羅泌《路史·后紀》載,倪犁氏、侏氏、茅地氏、茅成氏、蕾氏、翼氏、抉氏、無婁氏、攫且氏、鈕從氏、卑徐氏、夷氏、儀氏、庚氏、蘧氏、繹氏、騶氏等,均是邾國之后。
網友關注
精品推薦
- 陽城縣05月30日天氣:多云,風向:西南風,風力:<3級,氣溫:24/16℃
- 靈武市05月30日天氣:晴轉小雨,風向:無持續風向,風力:<3級轉3-4級,氣溫:31/12℃
- 同德縣05月30日天氣:小雨,風向:東風,風力:<3級,氣溫:22/7℃
- 喀什區05月30日天氣:陰,風向:無持續風向,風力:<3級,氣溫:26/16℃
- 阿圖什市05月30日天氣:陰,風向:無持續風向,風力:<3級,氣溫:27/13℃
- 海西州05月30日天氣:晴轉多云,風向:西南風,風力:<3級,氣溫:22/10℃
- 文昌市05月30日天氣:多云,風向:無持續風向,風力:<3級,氣溫:35/25℃
- 塔城地區05月30日天氣:晴,風向:無持續風向,風力:<3級,氣溫:17/5℃
- 剛察縣05月30日天氣:小雨轉雨夾雪,風向:西南風,風力:3-4級轉<3級,氣溫:16/2℃
- 托里縣05月30日天氣:小雨,風向:無持續風向,風力:<3級,氣溫:1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