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氏家譜漢代劉歆在《七略》中提到與他同時的楊雄有《家牒》,而一些古代地方志中摘引的《家牒》片斷涉及楊雄身后世。《世說新語》劉孝標注提到數十種南朝士族家譜,其中有《楊氏譜》。《隋書經籍志·譜系類》錄有:《楊氏血脈譜》2卷,《楊氏家譜狀并墓記》1卷,《楊氏支分譜》1卷,《楊氏譜》1卷。此外,古籍中還提到北齊有佚名的《楊愔家傳》。以楊姓和王姓等為多,南北朝時的楊姓大族,已有編撰家譜之風。宋至元明時期,私修的楊姓家譜為數不少。元末戰亂,楊氏衰落,譜也殘缺。明初,分別任司倉、通判的楊氏兄弟罷官家居,商量采擷文獻重修家乘,但不久即相繼去世。為繼承先輩遺志,楊士奇與從兄楊思貽遍訪博求,雖為片紙也謹慎過錄,積十多年努力,編成《楊氏家乘》。《楊氏家乘》第一部分為族譜,以示尊重本始;第二部分為家譜,以示尊重親人;以后依次為楊氏人物事實、哀鞔文字、楊氏人物遺文、贈答之作;末附有助于旁考楊氏行事的名賢文字,總共20卷。清代為私修家譜的大發展的時代,雍正皇帝撰寫了《圣諭廣訓》,下令在各地方宣講,敦促各宗族“修族譜以聯疏遠”,各級官僚及地方士紳起而應之,各宗族聞風仿效,家譜之盛,遂為空前。民國時期,篤宗族、勤譜事之風未曾稍減。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修譜之風稍歇,20世紀80年代后,因改革開放、經濟發展的推動,許多族姓又興起續修、重修之風,如重慶萬州、湖北荊門等地的楊姓組織了不少修譜委員會或理事會,分別致書全國各地乃至世界各國,請同鄉同姓寄去生平業績,以便輯入族譜。這時的家譜,傳統的功能已相當淡化,聯絡感情、光大族姓、多途徑發展鄉里經濟,成為新修家譜族譜的主要目的。久離鄉里的楊姓成員,則通過參與修譜來寄托慎終迫遠的尋根情懷,當然也不排斥衣錦還鄉的驕傲之情。家譜修好后,要定期續修,一則續上后出子孫,二則根據家族內部調節和整合族人的需要,適當修改族規。續修家譜,并不單是循例而行,也是調整族內關系的需要。
家譜的內容體例根據現存的楊氏家譜來看,主要包括:
1.譜序,主要記述族姓的來源,先世德行、宗族的遷徙和本家譜的編修、續修情況。譜序一般由本族名人或請當時的社會名人執筆,詳細敘述族姓的起源、發展和遷徙的全過程。以使后代子孫知道祖先源流和他們輾轉遷徙的艱辛。
2.譜例,也稱凡例,說明家譜編修的基本原則,家譜的作用和編修家譜的必要睦。
3.世家,記述本族的名人事跡。
4.誥敕,記錄當朝政府對本族人的旌獎文書。
5.像贊,收集本族先祖、名人的畫像,在其后寫上贊語,歌頌其功德。
6.世系,這是家譜中最重要的一部分,自本家族的一世祖以下,每代每人的女名都按輩分寫清楚,一看便知自己的繼承關系。
7.傳志,記述先祖名人仕宦的傳記,以教育后代子孫。
8.家訓,對子孫的教育準則。
9.祠規,記述本族祭祀的規矩。
10.祠堂,記載墳墓、義莊等財產情況。
有的楊氏是別的姓氏改的,比如江西省九江縣岷山鄉中嶺村的楊家大屋,以及從楊家大屋遷移出去的子孫,他們雖然戶口本、身份證以及村子的名字都是姓“楊”,但他們的祠堂、家譜、墓碑等等全是姓“王”的!像這種王氏楊支的現象很多,他們名義上姓楊,宗族上是姓王的,他們不與楊姓有宗族上的往來,他們的家譜叫“王氏宗譜”。
《弘農楊氏重修房譜》20世紀80年代初發現于福建明溪,為宋代著名學者楊時房譜。該譜除世系傳記外,還匯編了有關楊時的誥封敕令及楊龜山年譜、畫像及龜山故里圖。該譜藏于明溪縣龜山鄉楊時直系 23代后裔家中。
《墨楊氏家乘》有清至民國續修刊本及排印本。該譜除詳列世系外,有《祭法》一篇,記敘元旦大祭等家族儀式及規程較詳,對楊氏族人的定婚許字,喪儀葬禮等也有一定之規。民國二十五年(公元工936年)排印本所載楊(王介)《家法》條規較細。
《武林楊氏宗譜》有民國年間抄本復印件。該譜卷l為楊氏《祭規》,訂于清乾隆年間,共22條,前面數條為先祖遺規,以后為族眾同訂。譜中所記宗族支派及世系甚詳。《民國黃梅楊氏宗譜》該譜托為楊業宗譜,所載祖宗世系多據民間傳說故事以編制,世系謬亂,人物真偽不分。《咸豐平越楊氏重修小宗祠譜》清楊裕深重修,刊本。
《楊氏譜書》民國時期楊錫綬等續修。該譜包括序及世系等內容。吉林永吉楊氏為滿族,譜序稱原為漢人,康熙年間由山東登州萊陽縣遷居永吉州地方,后人吉林鳥槍營鑲黃旗漢軍。譜載始遷祖楊榮,至今傳14世。該譜為了解東北楊姓遷人情況提供了線索。
《楊氏族譜》該譜為遼寧岫巖滿族易穆查氏族譜,光緒二十四年(公元 1898年)立譜。參與修譜者有楊偉、楊春靜、楊恒榮等。譜中排列族中先人名諱年庚、長幼次序,并注明遷居他方的族人的居住地、支派及子孫繁衍情況。對族中先人事跡略有考實。了解易穆查氏的改從楊姓,該譜提供了重要依據。
《楊氏族譜》貴州天柱藍田鎮楊氏族譜。1930年楊正光錄,楊恩培藏。封面標明“四知堂第”。譜序謂由南昌府豐城縣遷來,至修譜時已歷 2l世,至收藏者為23世。譜中載字派三種,略有不同,反映由于分房帶來一定變化。
《楊氏族譜》貴州獨山楊一誠草創,楊祖芳重修,亦托為弘農楊氏支系。該譜包括序文三篇、世系表及重要人物小傳等內容。譜載先祖楊春為明末人,由江西來黔貿易,至修譜時傳13世。該譜為木刻本。
《楊氏譜系》黔西彝族楊氏譜,楊氏后裔于民國年間據彝文譜纂修。該譜包括源流、世系、彝漢文對照烏蒙世系、各家支世次及夷字釋略等內容。譜至始祖迄修譜達73代,唯中間有闕佚。該楊氏世居黔西,明末改土歸流,始從漢姓。該譜為研究黔西楊氏源流的重要文獻。
《楊氏家譜史》貴州桐梓楊修禮、楊修國等,1990年據舊譜及其他文獻編纂。修譜人稱為播州楊氏土司始祖楊端第44代孫。譜分三卷,內容較為豐富,重要者有世次記、碑記、姓氏來源、世系源流、譜系、名宦詞、人物事跡、仕居分派史、承續總歌及注解、正宗源流等。該譜自楊端往上溯48代,謬悠難信;白楊端始譜至今歷47代。該譜為鉛印本。
《弘農楊氏宗譜(殘譜)》始修于乾隆十九年(公元1754年),咸豐初年楊月三等續修。據譜可知楊月三之族散居于安徽合肥、廬州等處。該譜為刻本。
《楊氏家譜》民國楊芝田編,該譜始修于明萬歷年間,至楊芝田已為五修。據譜可知楊芝田之族散居山東臨沂、沂州等地。該譜為石印本。
《衡湘楊氏族譜》清楊世準修。譜中稱其堂第為“清白堂”,認為弘農支系。據譜可知楊世準之族散居湖南衡陽、湘鄉等地。該譜為刻本。
《楊氏列代世系表》民國楊培志編。該譜為鉛印本,除世系表外,附墳墓祭祀一覽表。
楊氏宗譜(殘譜)據殘卷可知譜主為重慶開州人,世系不全。
江蘇無錫鴻山楊氏宗譜九卷,首一卷、末一卷,(清)楊春池主修,清光緒二年(公元1876)木刻活字印本二十八冊。現被收藏在中國國家圖書館、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圖書館。
江蘇無錫鴻山楊氏宗譜十二卷,首一卷,(民國)楊楫纂修,民國六年(公元1917年)木刻活字印本四十八冊。現被收藏在中國國家圖書館、人民大學圖書館、江西省圖書館、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美國猶他州家譜學會。
江蘇無錫楊氏寺頭支譜六卷,首一卷,(清)楊秀續修,清光緒五年(公元1879年)木刻活字印本四冊。現被收藏在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美國猶他州家譜學會。
浙江象山方前楊氏宗譜一卷,(清)顧云峰撰,清光緒十六年(公元1890年)木刻活字印本。現被收藏在浙江省象山縣文物管理局。
浙江象山李家弄楊氏宗譜一卷,(民國)徐沛祿重修,民國三年(公元1914年)木刻活字印本。現被收藏在浙江省象山縣文物管理局。
貴州省天柱縣竹林鄉楊氏宗譜,屬湖南懷化市會同縣楊氏。有世系表等資料,記載是從南昌府遷移而來。其他情況不明。
重慶江津吳市龍鳳橋楊氏友鑾祖宗族委員會,名派:友國章志正 登廷青世鴻 恩福昭先澤 詩禮繼家風;續名派:浩遠長存智 永震環宇龍 開來創偉業 關西乃吾宗。
《寧都城東郁公派族譜》,《寧都楊氏族譜》,《宏農楊氏宗譜》,《楊氏銅城族譜》,《郴州楊氏十修族譜》,《藍山楊氏族譜》,《草塘楊氏七修族譜》,《臥龍楊氏四修宗譜》,《濟邑梅川楊氏宗譜》(乾隆三十六年修) ,楊玉清、楊興韶主編的《豐順楊氏九修族譜》,《靖州楊氏宗譜》,《楊凝式家譜》,《楊氏血脈譜》,《楊氏家譜狀并墓記》,《楊氏支分譜》,《楊氏譜》,《楊愔(yīn)家傳》《楊氏家乘》,《宏(弘)農楊氏重修房譜》,《咸豐平越楊氏小宗祠譜》,江西《宜春北關五甲楊氏支譜》,山東《即墨楊氏家乘》,廣東《楊氏族譜》
某支系家譜文件的楊姓字輩
民國十二年 (1923年)楊姓重新立宗續譜字輩:
登、成、永、宏、福、生、考、義、和、平十字排輩為序。
近代楊貴德等在桐梓縣婁山關鎮虎峰山楊價崇德廟開會討論百字譜:
弘農俊杰英、榮華澤祥禎、文武科舉錦、福祿寧康興、太師忠書令、唐宋才嘉兵、漢隋相尉權、崇德懷仁君、蘭桂照輝映、侯州盡雄偉、盛海波濤涌、覺理沖凌云、啟后繼乾坤、慎思貴富民、樹以成良言、勛著永綿傳、嚴潔孝順模、喜慶輔龍騰、昌發山西籍、源遠承家業。后修改為:三知承俊杰、榮華澤祥禎、漢隋相尉才、盛德懷仁君、文武科舉錦、唐宋建奇勛、太師奉旨令、侯州憶雄英、滄海波濤涌、虎躍起龍騰、滿門忠烈鼎、豐功壯凌云、慎思傳清白、后裔靖康寧、蘭桂照輝映、福祿顯家聲、昭著千秋范、源遠偉業興、廉潔行孝順、繼發晉乾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