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源于鮮卑族,出自南北朝時期鮮卑拓跋部,屬于以氏族名稱漢化為氏。據史籍《魏書·官氏志》記載:“薄奚氏、達奚氏均為改奚氏。”南北朝時期,鮮卑族拓跋部中有達奚氏族,稱為達奚氏,后在北魏高祖孝文皇帝拓跋宏進行漢化改革的舉措中,多改為漢字單姓奚氏。按史籍《路史》記載:“鮮卑族拓跋氏之后有奚氏。”在史籍《資治通鑒》中亦記載:“今奚氏系由達奚氏改稱而來。”其實,達奚氏實際上就是拓跋·達奚,是北魏顯祖獻文皇帝拓跋弘的弟弟,以達奚為氏稱自己的屬部,因而有達奚氏一族。北魏高祖孝文皇帝是北魏顯祖獻文皇帝的第四子,上有長兄紇骨氏,后改為漢姓胡氏;次兄普氏,后改為漢姓周氏;三兄拓跋氏,后改為復姓長孫氏;大弟即為達奚氏,后改為漢姓奚氏;二弟為伊婁氏,后改為漢姓伊氏;三弟為丘敦氏,后改為漢姓丘氏;四弟為俟亥氏,后改為漢姓亥氏;加上北魏高祖孝文皇帝將自己的嫡系皇親改為漢姓元氏,一共有八個鮮卑“帝室黃金姓氏”,其時號稱“鮮卑八國”,彼此之間百世不得通婚。從此,揭開了一百三十余個鮮卑族姓氏全面漢化的序幕。
-
郡望
京兆郡:漢以京兆尹、左馮翊、右扶風為三輔。魏改建京尹郡,“尹”為太守。唐以雍州為京兆府,置京兆尹。以上稱京兆者,均指京師及其附近地區。金元在陜西置京兆府(路),此“京兆”與建都之地無關。民國改順天府為京兆地方,府尹為京兆尹,符合金以前“京兆”之意。國民黨政府成立時廢。
代 郡:亦稱代國。戰國時期趙武靈王始置代郡。秦朝時期先為代郡,后為代縣。漢朝初期為代國,后改回為代郡,治所在桑乾縣(今山西寧武),東漢時期移郡治至高柳(今山西陽高)。晉朝時期移郡治到代縣(今山西代縣),晉永嘉后期廢黜,其時轄地在今河南省蔚縣西南一帶。北魏時期亦置代郡,但治所在平城(今山西大同)。
河南郡:秦朝時期名為三川郡。西漢高祖二年(丙申,公元前205年)改為河南郡,治所在雒陽(今河南洛陽),其時轄地在今河南黃河南部洛水、伊水下游,雙洎河、賈魯河上游地區及黃河北部原陽縣一帶地區,下轄二十二縣,大致相當于今河南省孟津、偃師、鞏義、滎陽、原陽、中牟、鄭州、新鄭、新密、臨汝、汝陽、伊川、洛陽等縣市一帶。東漢時期既都洛陽,為提高河南郡的地位,其長吏不稱太守而稱尹。隋朝初年河南郡被廢黜,后又復為豫州河南郡。唐朝時期為洛州河南府,其轄境都遠小于漢朝時期的河南郡。元朝時期為河南路,明、清兩朝時期均為河南府。民國時期建為河南省,一直延續至今。
北海郡:漢朝時期景帝中元二年(癸巳,公元前148年)分齊郡置郡,治所在北海(營陵,今山東昌樂),其時轄地在今山東省濰坊、煙臺一帶地區。南北朝劉宋時期及北魏王朝時期,治所在平壽。至隋朝時期改為高陽郡,屬青州置。唐朝時期,又復稱青州,仍稱北海郡,后又改為青州。宋朝時期,干脆稱作為青州北海郡。金國時期又改稱益都府,其時轄地在今山東濰坊一帶地區。
譙國郡:亦稱譙國、譙郡。東漢朝建安年間(公元196~220年),將沛郡分出一部分設置了譙郡,治所在譙縣(今安徽亳州),仍隸屬豫州刺史部所轄之沛郡,其時轄地在今安徽、河南兩省之間的一帶地區。三國時期轄地在今安徽,河南兩省的靈璧縣、蒙城縣、太和縣、鹿邑縣、永城縣間一帶地區。
堂號
河南堂:以望立堂。
北海堂:以望立堂。
代郡堂:以望立堂,亦稱代國堂。
譙國堂:以望立堂,亦稱譙郡堂。
-
-
達奚氏源除古老的鮮卑族,今已不再,族人皆已在隋唐時期即漢化,其姓氏省文簡改為單姓奚氏、達氏,融入各氏大家庭,多以代郡、河南、譙國、北海為郡望。
該支達奚氏所分衍的達氏在中國大陸的姓氏排行榜上未列入百家姓前三百位,在臺灣省則名列第四百八十三位;而融入的奚氏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序為第四十五位門閥,在當今的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二百八十一位,人口約二十三萬三千八百余,占全國人口總數的0.0014%左右。
-
達奚[達奚、達傒,讀音作dá xī(ㄉㄚˊ ㄒㄧ)]
-
“達溪”姓女寶寶取名
達溪蕭專
達溪己璦
達溪復三
達溪騏名
達溪柔滿
達溪汶菊
達溪自社
達溪驥邏
達溪乙叆
達溪泳佘
達溪覲知
達溪顏俐
達溪師芬
達溪椿靚
達溪山劉
達溪淇嫚
達溪嬿媛
達溪晶程
達溪楓增
達溪甄官
“達溪”姓男寶寶取名
達溪熙晁
達溪南達
達溪米希
達溪賓煜
達溪藹黌
達溪唐豫
達溪振弼
達溪煒斌
達溪鼐衛
達溪勻燮
達溪勇闖
達溪邁庚
達溪童地
達溪魁光
達溪元贛
達溪切日
達溪驛烽
達溪鎧茂
達溪亮辯
達溪勤徽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