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源于蒙古族,出自元朝時期蒙古族伯特部,屬于以部落名稱漢化為氏。據史籍《清朝通典·氏族略·滿洲八旗姓》中記載:蒙古族表特氏,亦稱標特氏、巴特氏、伯特氏、波特氏,源出明朝時期蒙古最強大的部落之一外扎薩克都爾伯特部,原來一直游牧于新疆準噶爾盆地北部的額爾齊斯河畔,后逐漸在明、清時期遷徙于蒙古草原的東部,分為兩個主要的牧駐地區,一是喀喇沁草原(今內蒙古赤峰喀喇沁旗),二是安達地區(今黑龍江大慶杜爾伯特旗)。后有黑龍江地區的海西女真族引為姓氏者,滿語為Biaot Hala。
到了清朝中葉后,?蒙古族、滿族表特氏多冠漢姓為楊氏、表氏、杜氏、標氏、巴氏等,皆世代相傳至今。
-
郡望
喀喇沁:喀喇沁旗(縣)建制始于明崇禎八年(后金天聰九年,乙亥,公元1635年),原稱喀喇沁右翼旗。喀喇沁旗歷史悠久,境內有距今八千~七千五百年新石器早期的興隆洼文化,距今六千五百#六千三百年新石器中期的趙寶溝文化,距今六千~五千年新石器中晚期的紅山文化等遺址,距今四千二百年的新石器晚期、北方青銅器早期的夏家店下層文化遺址的發現和文物出土,考古發掘出的石器、骨器、陶器、青銅器等生產生活器物證明,早在七八千年前境內的原始先民已經過著以原始農耕為主,兼營漁獵和畜牧業定居生活。進入夏王朝以來,喀喇沁旗大地先后為山戎、東胡、匈奴、烏桓、鮮、奚、契丹、漢、女真、蒙古諸民族領地。各民族在不同的歷史階段與中原有著密切聯系,活動在旗境內的先民們彎弓躍馬,指點江山,創造了燦爛的文化。據《詩經》《商公布玄鳥》及荀子《成相篇》載:商的先祖契及其子孫,在紫蒙之野和磔石地方生息三百余年,紫蒙之野即今老哈河中游兩岸。戰國后期東胡族對燕國北境構成軍事威脅,燕將秦開南沙敗東胡,構筑長城,沿線設置五郡,今喀喇沁旗境屬右北平郡轄。魏、晉兩朝以后,鮮宇文部東造成建牙帳于紫蒙川。唐貞觀年間,設饒東樂都督府、公漠都督府,喀喇沁旗境分屬兩府。后梁貞明二年(丙子,公元916年),契丹族人耶律·阿保機統一契丹,建立契丹國,后改國號為遼國。耶律·阿保機吸收漢文化,拓展韁土,創契丹大小字,興辦農牧業,成為雄居北方的強大政權。旗內耶律·琮墓葬記載耶琮為耶律家庭中一位戰功卓著的將軍,在遼史中占有重要位置。旗內發現的遼代文物證明遼朝暑期農物業生產興旺,人民生活安定,出現了“農耕于野,工居于肆,商賈于市”的繁榮景象。金國滅遼國后,戰爭頻仍,經濟衰退,旗內石泉溝古戰場講述著金戈鐵馬、血染青山的歷史。元朝建立后,喀喇沁旗境屬上都路轄區。成吉思汗的勛臣者勒蔑(濟拉瑪)為后來遷居喀喇沁地區的兀良哈部的先祖。深山古剎龍泉寺記述在元世祖至元年間,一位姓張名智然的和尚千里迢迢從字西咸寧來到此地傳播佛教,興建寺廟。龍泉寺成為周邊地區佛事活動的中心。清朝對大部蒙古地區實行盟旗制,三年一會盟,各杞薩克旗獨立執政,由清廷直接統轄。清廷對蒙旗王公貴族封官晉爵,喀喇沁右翼旗第一代杞薩克固魯思奇布為貝勒,第三任杞薩克班達爾沙晉郡王,第八任杞薩克喇特納錫第被清廷賜封親王銜,地位顯赫。十家公主陵雖然陵寢無存,但石牌坊仍告訴人們,清康熙三十一年(壬申,公元1692年),一位清廷的金枝玉葉、康熙大帝的第五女下嫁喀喇沁右翼旗,公主下嫁雖為清廷和親政策但也為塞外蒙旗帶來了手工業、建筑業、園藝種植等技術。為穩定邊韁,清朝順治、康熙、乾隆等皇帝先后九次巡視喀喇沁地區。辛亥革命成功后,喀喇沁右旗杞薩克貢桑諾爾布組建蒙古王公聯合會并發表聲明“諸王公贊成共和,同建民國”。民國年間,喀喇沁地區屬熱河省管轄,東北淪陷時期為偽熱河省轄區,抗日戰爭結束后,喀喇沁右旗建西縣聯合政府建立,1949年改為喀喇沁旗并一直沿用至今。
安 達:即今黑龍江省大慶市。遼、金時期稱安達。清朝初期為蒙古杜爾伯特旗的游牧地,一直設有定居村落。清光緒二十四年(戊戌,公元1898年)沙俄修建中東鐵路時,在此建立了薩爾圖站。清光緒三十年(甲辰,公元1904年)開始放荒招墾,村屯漸多。清光緒三十二年(丙午,公元1906年)在安達任民鎮設置了安達撫民府。民國二年(癸丑,公元1913年)改為安達縣,治所在薩爾圖。東北淪陷時期偽滿政府改薩爾圖為興仁鎮。民國三十五年(丙戌,公元1946年)又恢復薩爾圖名字。民國三十六年(丁亥,公元1947年)人民民主政權在薩爾圖一帶建立了幾個牧場,1955年合并為紅色草原牧場。1955年松遼石油勘探局開始在安達縣大同一帶進行石油資源鉆探。1959年9月26日,在大同北面高臺子附近的“松基三井”噴出了工業油流,在慶祝大會上,歐陽欽提議把油井所在地的大同鎮改為大慶鎮。隨后,黑龍江省政府作出了將大同鎮改為大慶鎮的決定,此后石油部把這個新油田定名為大慶油田,并迅速發展成為我國石油和石油化工的重要基地。1960年5月26日安達縣撤銷,設置地級安達市,安達市人民委員會駐安達鎮隸屬松花江專區。同年10月,松遼石油會戰指揮機關移駐薩爾圖。1964年6月23日撤銷安達市,恢復安達縣,設立安達特區,對外仍稱安達市。1979年12月14日,安達市更名為大慶市,由黑龍江省直轄。
科爾沁:“科爾沁”是蒙語,漢義為“弓箭手”。在歷史上,科爾沁是成吉思汗的二弟哈布圖哈撒爾管轄的游牧區之一,位于內蒙古東部,在松遼平原西北端,包括整個興安盟和通遼市的一部分地方。科爾沁草原西與錫林郭勒草原相接,北鄰呼倫貝爾草原,地域遼闊,資源豐富。今科爾沁草原大部分已變為農耕地以及草場嚴重退化為沙地,也有稱科爾沁沙地。它是沿用古代蒙古族科爾沁部落名稱命名。早在五千年前的舊時器時代,科爾沁草原就已經開始有人類棲息活動,在當地人民征服自然和改造自然的過程中,逐步形成了具有獨特品味和風格魅力的多元復合文化——科爾沁草原文化,曾先后涌現出清朝國母孝莊文皇太后、清朝將領僧格林沁、民族英雄嘎達梅林、革命烈士麥新、呂明仁、徐永清等歷史名人。
堂號
紫蒙堂:以望立堂,亦稱喀喇沁堂。
安達堂:以望立堂,亦稱大同堂、薩爾圖堂。
科爾沁堂:以望立堂。
-
-
表特氏復姓是蒙古族、滿族的共有姓氏,歷史悠久,曾被稱為標特氏、巴特氏、伯特氏、波特氏等,今仍在稱呼使用,亦多漢化為楊氏、表氏、杜氏、標氏、巴氏等,分別融入各氏大家庭,多以喀喇沁、科爾沁、安達為郡望。
-
-
“表特”姓女寶寶取名
表特復莉
表特梅麗
表特倚善
表特微櫻
表特張晴
表特純琴
表特刁叆
表特旺瑜
表特雄鳳
表特強瑤
表特觀梅
表特驛融
表特祖雄
表特石頂
表特綱仙
表特萍春
表特辯皎
表特騏君
表特朧復
表特侯自
“表特”姓男寶寶取名
表特森貝
表特丕冉
表特超毛
表特兆鑠
表特守放
表特孫朧
表特帥池
表特僥言
表特鼐贈
表特尊港
表特丞儉
表特盟滿
表特穆召
表特捷苘
表特鑫垣
表特馳熾
表特傳曜
表特弘鐸
表特躍運
表特毅遠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