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名人折
伍彌特·阿南達折疊(公元?~1701年待考),伍彌特·哈岱次子;蒙古正黃旗人。著名清朝大臣。祖父伍彌特·巴賴都爾莽柰,初事察哈爾林丹汗。林丹汗與皇太極之戰敗后,伍彌特·巴賴都爾莽柰率所部二百三十余戶保哈屯河。逾歲,歸附清太宗愛新覺羅·皇太極,授一等梅勒章京。從攻寧遠,擊敗明兵。復從攻錦州,戰役中戰死,贈三等昂邦章京。其父伍彌特·哈岱,十七歲即從父攻寧遠,明軍矢殪父、馬且踣,哈岱不遑甲,馳入陣,下馬掖其父超乘,步從擊敵,與俱還。清太宗嘉其勇,厚賚之。其父死后,伍彌特·哈岱襲世職,以一等侍衛兼佐領,屢從伐明,多次大敗明兵。入關定江南,徇浙江,擊騰機思,討姜瓖,取舟山,皆在行間。清康熙年間,伍彌特·哈岱授內大臣。逝世后賜謚"勤壯"。伍彌特·阿南達是伍彌特·哈岱的次子,以一等侍衛兼佐領。
清康熙八年(公元1669年),瓜爾佳·鰲拜敗跡,由于伍彌特·阿南達依附于瓜爾佳·鰲拜,因此坐黨附罪論斬。清圣祖康熙大帝因其先于社稷有功,特寬赦之。后隨軍征討吳三桂,命與侍衛阿喇尼征集喀喇沁、翁牛特、蘇尼特諸部兵,分駐于大同、河南、兗州,備調發。
清康熙二十七年(公元1688年),噶爾丹侵掠喀爾喀諸部,康熙大帝命伍彌特·阿南達偕喇嘛商南多爾濟赍敕諭罷兵。噶爾丹遣使入朝,而其部眾侵掠如故。
清康熙二十九年(公元1690年),康熙大帝命伍彌特·阿南達會同喀爾喀諸部兵征討噶爾丹,以尚書阿喇尼、都統額赫訥等先后率師出塞。伍彌特·阿南達還奏,言:"噶爾丹為拖多額爾德尼擊敗,偵卒還報,有二人共一騎者,有削木為兵者,狀至窮蹙。請發兵討之。"上命選察哈爾兵六百,率以赴圖拉,益額赫訥軍。尋阿喇尼請移西路軍會剿,伍彌特·阿南達率兵渡瀚海,會大將軍裕親王福全,擊敗噶爾丹于烏闌布通。
清康熙三十一年(公元1692年),康熙大帝命伍彌特·阿南達赴寧夏招和碩特部臺吉巴圖爾額爾克濟農來降,擢正黃旗蒙古都統。
清康熙三十二年(公元1693年),康熙大帝聞噶爾丹將取糧哈密,授郎坦為昭武將軍,召伍彌特·阿南達還。
清康熙三十五年(公元1696年),康熙大帝親征噶爾丹,命伍彌特·阿南達如喀爾喀諸部求習塞外途逕者二十人為導。上次克魯倫河,噶爾丹將走還特勒爾濟,伍彌特·阿南達方從費揚古自圖拉向昭莫多。費揚古令伍彌特·阿南達等先擊噶爾丹,偽敗以致敵,至昭莫多,縱擊敗敵,事具費揚古傳。伍彌特·阿南達赴行在奏捷,上召詢戰狀,對曰:"噶爾丹聞上親征,惶駭竄走。不虞我兵絕其歸路,突然交戰,擒斬過半,死傷枕藉。屬下人多怨懟,降者甚眾,噶爾丹深以為悔。費揚古慮涉矜張,疏報捷,特約略言之。"康熙大帝乃班師,命伍彌特·阿南達駐守肅州。尋移軍邊境,诇噶爾丹蹤跡。伍彌特·阿南達遣兵分駐昆都倫、額濟內諸處。復與提督李林隆移炮赴布隆吉爾,度要隘留軍策應,乃還肅州。上以其章示議政諸臣,獎伍彌特·阿南達防邊能稱職也。噶爾丹自昭莫多敗后,部眾多離散。噶爾丹的部下多爾濟者,其妻弟也,陰持兩端。伍彌特·阿南達至布隆吉爾,獲其邏卒,縱歸招之降,遂遣使通款。伍彌特·阿南達因其使檄哈密回部:"噶爾丹且至,當擒獻。"即傳語多爾濟:"噶爾丹至哈密,哈密且擒獻,當為哈密助。"未幾,噶爾丹遣族子顧孟多爾濟等與達賴喇嘛、青海諸臺吉通聲聞。伍彌特·阿南達復至布隆吉爾偵知之,率兵追及于素爾河,擒其使人,以其書十四函馳奏。
清康熙三十六年(公元1697年),哈密回部擒噶爾丹之子色卜騰巴爾珠爾及其從者徽特和碩齊等,送予伍彌特·阿南達。繼又獲厄魯特土克齊哈什哈。土克齊哈什哈實戕清使臣馬迪,至是始就擒。先后檻送京師。尋復疏言厄魯特晉巴徹爾貝來降,詢知噶爾丹窮促狀。是歲,康熙大帝再次親征,命伍彌特·阿南達與林隆率甘州兵二千出布隆吉爾。到塔爾河時,聞知噶爾丹已死,所部臺吉丹濟拉等將要與在巴里坤依附噶爾丹從子策妄阿喇布坦,因往追之,未及。康熙大帝命伍彌特·阿南達還駐布隆吉爾。后來臺丹濟拉詣哈密乞降,伍彌特·阿南達護使謁上行在。敘昭莫多功,予拖沙喇哈番世職。尋奉命率兵駐西寧。
清康熙四十年(公元1701年),伍彌特·阿南達病逝,賜祭葬。清雍正二年(公元1724年),追謚伍彌特·阿南達為"恪敏"。
伍彌特·阿日那折疊(公元?~1827年待考),又稱伍彌特·啊喇納,副都統伍彌特·阿南達長子;蒙古正黃旗人。著名清朝將領,文學家
清康熙十九年(公元1680年),伍彌特·阿日那襲其祖父伍彌特·哈岱(公元1617~1680年)一等子爵位。
清康熙二十七年(公元1688年),伍彌特·阿日那授三等侍衛,薦遷一等侍衛。
清康熙四十七年(公元1708年),伍彌特·阿日那被任命為蒙古都統。
清康熙五十年(公元1711年),伍彌特·阿日那任上都達布孫淖爾牧場總管。
清康熙五十三年(公元1714年),授伍彌特·阿日那為散秩大臣。
清康熙五十五年(公元1716年)春,清廷初設軍事大本營于新疆巴里坤地區,派綠營兵五百名專事耕種。當年農歷10月,康熙大帝命伍彌特·阿日那往巴里坤,任參贊大臣,隨同靖逆將軍富寧安,率八旗、察哈爾勁卒,進剿準噶爾汗策忘阿喇布坦(公元1697~1727年)。
清康熙六十年(公元1721年)農歷6月,伍彌特·阿日那授副將軍,駐防吐魯番。
雍正元年(公元1723年)農歷9月,伍彌特·阿日那授鑲紅旗蒙古都統,繼續留駐吐魯番。同年農歷10月,在征青海羅卜藏丹津戰役期間,率滿洲、蒙古、綠營兵二千駐防布隆吉爾。
清雍正二年(公元1724年)農歷7月,伍彌特·阿日那病逝于布隆吉爾軍中,遺疏為其父伍彌特·阿日那阿南達請謚。雍正皇帝特旨,如所請行,又諭:"副將軍阿喇納,駐軍布隆吉爾,宣力有年。患病溘逝,朕心深為軫惻!加恩予一等子爵外,賞給騎都尉世職。許其子并襲。于甘肅藩庫內給銀一千兩,交與阿喇納之弟準扎布,送櫬回京。"農歷11月,喪還,雍正皇帝命八旗蒙古大臣迎奠,予祭葬如典禮,謚僖恪。以其子伍彌特·烏彌泰(亦作伍彌泰)襲世爵為三等伯。
清雍正十年(公元1732年),雍正皇帝又諭曰:"阿喇納恪謹持躬,忠誠奉職。前者西陲用兵,宣力年久,收復吐魯番,平定青海,俱有勞績。其應否入祀,下九卿會議。尋入祀賢良祠。"
伍彌特·烏彌泰折疊(公元?~1785年待考),又稱伍彌特·伍彌泰,伍彌特·阿日那之子;蒙古正黃旗人。著名清朝大臣。清乾隆十五年(公元1750年)賜伯號誠毅,先后任涼州將軍、正藍旗蒙古都統,江寧將軍、鑲黃旗蒙古都統、正白旗蒙古都統、理藩院尚書、鑲白旗漢軍都統、綏遠城將軍、吏部尚書、協辦大學士、鑲白旗蒙古都統、東閣大學士等。
清乾隆五十一年(公元1785年),伍彌特·烏彌泰去世,贈太子太保,賜謚號"文端"。
伍彌特·德楞泰折疊(公元1749~1809年),字敦堂,伍彌特·阿日那之子;蒙古正黃旗人。著名清朝將領、三等公爵。清乾隆中葉,伍彌特·德楞泰以前鋒從征金川、石峰堡、臺灣,積軍功升參領,賜號"繼勇巴魯圖"。
清乾隆五十七年(公元1792年),伍彌特·德楞泰隨從福康安征討庫爾喀地區,攻克熱索橋寨,升副都統,升遷護軍都統。
清乾隆六十年(公元1795年),伍彌特·德楞泰領軍鎮壓湖南苗族起義,捕獲貴州苗族起義軍首領吳半生(吳八月),授內閣大臣。
清嘉慶元年(公元1796年),伍彌特·德楞泰升御前侍衛,署領侍衛內大臣,后晉封二等子爵,賜雙眼花翎。
公元1797年后,伍彌特·德楞泰轉戰川,陜、鄂三省,與明亮將軍發兵鎮壓白蓮教起義;在白秀山包圍徐天德率領的四川義軍時,襄陽義軍以步、騎聯合,猛攻清軍,伍彌特·德楞泰被四川義軍擊退。次年,伍彌特·德楞泰率均包圍起義軍首領王聰兒(齊王氏)、姚之富,王聰兒、姚之富因而犧牲。德楞泰隨即又攻占大鵬寨。
清嘉慶五年(公元1800年),伍彌特·德楞泰在四川北被義軍主將冉天元所圍,幾遭殲滅,后來冉天元中箭,伍彌特·德楞泰才得以率殘部突圍。再戰又敗,羅思舉率鄉勇趕援,冉天元不幸被俘犧牲,義軍失去統帥,戰斗力減弱。伍彌特·德楞泰再敗義軍余部,起義逐漸被鎮壓下去。伍彌特·德楞泰因功授成都將軍。
清嘉慶七年(公元1802年),伍彌特·德楞泰受封一等繼勇侯加太子太保,清嘉慶十年(公元1805年)授領侍衛內大臣,充方略館總裁,總理行營事務,管理兵部。
公元1806年,陜西的新兵發生嘩變,伍彌特·德楞泰任欽差大臣前往辦理,不過,在他末到陜西時,事已平息。
清嘉慶十四年(公元1809年),伍彌特·德楞泰晉三等公,同年逝世,終年六十歲,賜謚號"壯果公"。
伍彌特·巴哈布折疊(公元?~1827年待考),蒙古正黃旗人。著名清朝將領。伍彌特·巴哈臺先以健銳營前鋒、藍翎長從征白蓮教起義,又赴臺灣進剿反清起義,累遷前鋒參領。以克滑縣功,授右翼翼長,擢鑲藍旗蒙古副都統。
清道光五年(公元1825年),伍彌特·巴哈臺出為哈喇沙爾辦事大臣。
清道光六年(公元1826年),新疆爆發了回民、維吾爾民眾起義,伍彌特·巴哈臺率土爾扈特、和碩特、蒙古等部兵支援阿克蘇,回民起義軍潛渡渾巴什河進攻阿城,伍彌特·巴哈臺率部迎擊,殲滅起義軍首領渠庫爾班素皮,被優敘。隨之與提督達凌阿增援烏什,擊敗起義軍于沙坡樹窩。尋撤蒙古兵,自請留軍前。
清道光七年(公元1827年),因和闐回眾縛起義軍首領前來乞降,伍彌特·巴哈臺往撫之。在隨后的阿爾巴特之戰終,與哈哴阿率勁騎進擊,所向披靡。沙布都爾、阿瓦巴特連戰皆力,署葉爾羌幫辦大臣。凱旋,予云騎尉世職。
清道光九年(公元1829年),授伍彌特·巴哈臺為參贊大臣。
清道光十二年(公元1832年),伍彌特·巴哈臺被召還京,尋擢江寧將軍,期間治軍有聲。
清道光十七年(公元1827年),伍彌特·巴哈臺在官任上逝世,優恤,賜謚號"勤勇"。
伍彌特·花沙納折疊(公元1806~1859年),亦稱伍彌特·華沙納,字毓仲,號松岑、半圓,伍彌特·德楞泰次孫;蒙古正黃旗人。著名清朝大臣,喪權辱國之《天津條約》簽約代表。伍彌特·花沙納是清宣宗道光年間二甲第十二名進士,散館授編修。歷官至吏部尚書、左都御史。到了清文宗咸豐皇帝初期,清政府財政困窘,無力支付龐大的軍費以鎮壓太平天國革命。伍彌特·花沙納于清咸豐二年(公元1852年)農歷10月繼福建巡撫王懿德之后,奏請鈔支,制法銀錢鈔幣,臚列造鈔、行鈔、換鈔之法三十二條,并敷陳用鈔十四利。
清咸豐三年(公元1853年),伍彌特·花沙納奉命與陜西道御史王茂蔭會同戶部堂官議定,于同年6月及12月先后量詞發行以銀兩為單位的官幣和以制錢為單位的寶鈔,以濟急需。第二次鴉片戰爭期間,伍彌特·花沙納懾于洋人船堅炮利,主張清朝廷速成和局。
清咸豐六年(公元1856年),英帝國主義者借口廣東水師在廣州黃埔捕捉"亞羅"號船上的海盜,派兵進攻廣州。法帝國主義者亦借口法籍天主教神甫馬賴在廣西西林被殺,也出兵入侵。清咸豐七年(公元1857年),英、法兩國組成聯軍,攻陷了廣州。
清咸豐八年(公元1858年),英法艦隊在美、俄兩國支持下,襲擊大沽口。后大沽炮臺失陷,英法聯軍進犯天津。同年5月,慈禧太后派出欽差大臣瓜爾佳·桂良、伍彌特·花沙納,與俄、美、英、法各國代表分別簽訂了喪權辱國的《天津條約》。之后,伍彌特·花沙納又復赴上海,會同兩江總督何桂清與英、法、美諸國議定通商稅則,簽訂了帝國主義列強稱之為"終于敲開了東方大門"的《通商章程善后條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