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麥姓來源 |
麥姓起源
麥姓在華人社會是一個人口不多的姓氏,宋版《百家姓》里沒有將其列入。麥姓人口集中分布在廣東番禺、東莞、深圳、河源、中山、珠海、順德、南海、三水、高明、四會、鶴山、新會、臺山、高要、清遠、云浮、陽江、化州、高州、信宜、電白、吳川、廉江、遂溪、海康、徐聞、饒平以及澳門、香港、海南、臺灣、廣西,此外四川、云南、貴州、湖北、湖南、河南、福建、湖南、江西等省也有零星分布。麥姓是一個典型的嶺南姓氏,大部分講粵語(白話),少部分講鶴佬話(閩南話、潮州話)、客家話。麥氏是一個古老姓氏,麥氏是嶺南望族,麥姓人口到底有多少,歷來為麥氏宗親所關注。現今全國使用的姓氏1436個,王、李、張居前三位,麥氏居141位,在魯、季、覃、畢姓之后,耿、舒、尚、聶、莊姓之前,占全國人口0.09629%。1996年全國12.24億人折算,麥氏總人口為118萬(不含港澳臺及海外)。
|
-
麥姓郡望堂號 |
郡望
麥 丘:即今山東省濟南市商河縣。春秋戰國時屬齊國麥丘邑。隋開皇十六年(丙辰,公元596年)置滴河縣,因有滳河水流經得名,屬棣州。宋朝元祐元年(丙寅,公元1086年)改滴河縣為商河縣,河在縣南,故名。金、元時期屬滄州。明、清兩朝屬濟南府。民國初年屬岱北道、濟南道、山東省政府。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先后屬魯北、冀南、冀魯三專署,渤海行署二專署和濼北專署。建國初,屬德州專署。1958年商河、樂陵并為一縣,初稱商河縣,后更名為樂陵縣,先后屬聊城、淄博專署。1961年商河與樂陵分治,恢復商河縣稱,復歸德州地區,1990年1月改屬濟南市。
汝南郡:西漢高祖劉邦四年(戊戌,公元前203年)置郡,治所在上蔡(今河南上蔡),當時其時轄地在今河南省潁河、淮河之間、京廣鐵路西側一線以東、安徽省茨河、西淝河以西、淮河以北,包括偃城縣、上蔡縣、平輿縣、項城縣一帶地區,治所在上蔡(今河南上蔡)。東漢時期(公元25~220年)移治至平輿(今河南平輿)。元至元三十年(癸巳,公元1293年)改蔡州為汝寧府,成為河南行省八府之一。明沿元制,明成祖朱棣封藩四子于此,稱崇莊王,在此傳十一世。清朝時期仍為汝寧府。民國二年(癸丑,公元1913年)廢府,改為汝南縣。民國十三年(甲子,公元1924年)另置河南省第八行政督導專員公署于此。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曾設汝南專署,1950年建汝南市,1951年市合并于汝南縣。現為汝南縣即汝南縣城,隸屬駐馬店地區。
始興郡:始興自古為嶺南交通要沖,人杰地靈,物阜民豐,商賈云集,著稱為“古之神地”。三國時期孫吳永安六年(癸未,公元263年)春,析南野縣南鄉地設置始興縣,“始興”一名始此,治所在曲江(今廣東韶關)。其時轄地在今廣東省連江、曲江、韶關一帶。吳末帝甘露元年(公元265年)冬,進以桂陽南部置始興郡,始興縣隸屬始興郡。隋朝開皇九年(己酉,公元589年)屬廣州總管府。唐朝貞觀元年(丁亥,公元627年)分廣州曲江等地置韶州,始興縣屬之。南漢乾和四年(丙午,公元946年)置“雄州”,始興縣屬雄州。宋朝開寶四年(辛未,公元971年),更名“南雄州”。元朝忽必烈至元十五年(戊寅,公元1278年),改南雄州為路。明朝洪武元年(戊申,公元1368年)改南雄路為府。清朝嘉慶十二年(丁卯,公元1807年),改南雄府為直隸州,隸廣東承宣布政使司,始興縣屬南雄直隸州。清宣統三年(辛亥,公元1911年),地方政權為省縣兩級建制,始興縣直隸廣東省。民國三年(甲寅,公元1914年),省縣之間設道,始興縣屬嶺南道,民國九年(庚申,公元1920年),屬北江善后公署,北江綏靖公署,民國三十七年(戊子,公元1948年),為省直轄。1949年9月,成立始興縣人民政府,屬北江臨時人民行政委員會,1950年1月27日,更屬北江人民行政督察專員公署。1952年11月至1956年,屬粵北行政公署,后改屬韶關專員公署。1958年12月后,始興、南雄兩縣合并為南雄縣。1960年10月15日恢復始興縣建制,屬韶關地區。1983年6月,以市轄縣,始興縣屬韶關市。
堂號
麥丘堂:以望立堂,亦稱商河堂。
汝南堂:以望立堂。
始興堂:以望立堂。南雄屬始興郡管轄,麥氏始祖鐵杖公出生在始興郡百順里(今南雄縣百順鎮,今建有麥氏大宗祠),此地遂成為嶺南麥氏發祥之地。鐵杖公后裔從此分枝開葉,散居嶺南各地及海內外。后世子孫為不忘先祖,飲水思源,因以“始興”為堂號。
|
-
麥姓家乘譜牒 |
麥氏宗親提供的族譜資料記載:麥鐵杖本姓麴,隋朝皇帝賜姓去匊為麥。
【家譜文獻】
麥氏族譜一卷,(清)闔族編修,清光緒二十七年(公元1901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冊。現被收藏在廣東省中山圖書館。
廣東中山欖溪麥氏族譜十二卷,(清)麥祈總纂,清光緒十九年(公元1893年)木刻活字印本。現被收藏在廣東省中山圖書館、美國紐約市國立圖書館、美國猶他州家譜學會。
廣東順德麥氏族譜及興圖不分卷,(清)麥秉鈞撰,清同治二年(公元1863年)木刻活字印本。現被收藏在廣東省中山圖書館、廣東省順德市博物館。
廣東高明麥氏族譜十三卷,(清)麥秀歧修,清宣統二年(公元1910年)種學堂木刻活字印本十五冊。現被收藏在吉林大學圖書館。
廣東新會麥氏族譜一卷,(清)麥德和錄,清光緒三十二年(公元1906年)木刻活字印本。現被收藏在廣東省新會縣修志會辦公室。
廣東麥氏族譜不分卷,(清)麥汝球纂修,清光緒二十四年(公元1908年)木刻活字印本。現被收藏在廣東省中山圖書館(有兩部)。
廣東麥氏族譜敘不分卷,(民國)麥琯琪修,民國十年(公元1921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冊。現被收藏在廣東省中山圖書館
廣東麥氏族譜不分卷,(清)麥初年纂修,民國二十七年(公元1938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冊。現被收藏在廣東省中山圖書館。
廣東饒平井州麥氏族譜,(現代)麥賢遜編,1990年鉛印本一冊。現被收藏在廣東省中山圖書館、廣東省饒平市圖書館。
廣東南雄麥氏三修族譜,(現代)南雄麥氏族譜編委會編纂,2001年計算機激光照排版一冊。現被收藏在廣東省南雄市麥氏宗祠。
廣東陽江麥氏族譜,1998年計算機激光照排版。現被收藏在廣東省中山圖書館。
廣東三水渦邊村(蘭村)成安堂始興族譜歷派芳傳,清光緒二年歲次丙子木刻活字印本,民國二十三年(公元1934年)麥耀鎏續編手抄本。現被收藏在廣東省中山圖書館、湖北省桃源縣文化局檔案館。
廣東湛江麥氏族譜,(現代)廣東吳川、遂溪、廉江、海康合修,麥秀敘、麥士禮主修,1985鉛印本四卷。現被收藏在廣東省中山圖書館、廣東省湛江市圖書館。
西南沙頭北社房三水麥氏族譜,(民國)麥啟科等著,民國十九年(公元1930年)鉛印本兩冊。現被收藏在臺灣省高雄市麥氏宗親會。
廣西麥氏鐵杖公族譜,(現代)廣西橫縣、靈山、貴港、南寧合編,2003年計算機激光照排版三冊。現被收藏在廣西壯族自治區南寧市圖書館。
《成安堂始興族譜歷派芳傳》大清光緒貳年歲次丙子月后望,蘭村渦邊房第二拾五傳孫麥耀鎏盥手頓首百拜謹序,民國貳拾叁年叁月吉日,蘭村渦邊房第二拾五傳孫麥耀鎏手再編
|
-
麥姓遷徙分布 |
麥姓人口生活在嶺南一帶,為麥鐵杖之后裔,中原及北方極少有麥姓,主要在廣東、廣西、海南、臺港澳等地。
麥姓部分村莊分布:
廣東省清遠市清城區麥圍街,清遠市陽山縣嶺背鎮西坑村,獅子口村、米仔塘村及太平鎮麥路江村,附城鎮花坑口村約共有兩千人左右。
肇慶市高要洞口村人口八百多人、腰崗村一千多人。
佛山市順德區杏壇鎮麥村人口九千人,順德區龍江官田、均安約數千人。
東莞長安約有六千人。
深圳公明合水口村、茨田埔村、馬山頭村、根竹園村、光明街道碧眼村、龍崗區坪山鎮果園貝村等地,至今麥氏子孫后人已達十多萬人。
廣州市南沙區黃閣鎮蓮溪村、東里村、大井村等村,總人口一萬五千人。
廣州市番禺區官坑村,人口約七百人;番禺區橫江村,人口約五百人。
廣州市南灣大村人口八千多人。
廣東省饒平縣汫洲鎮大汫村人口一萬多人。
臺灣麥姓,高雄麥氏宗親會數據兩萬多人。
廣東省遂溪縣港門鎮吾家村、車路下村、黎角仔、石角埠頭、興業村、白泥塘村、架落坡、港門墟、后蘇村、貨湖墟、大油村等村莊,五千人左右;遂溪縣沙古鎮打鐵塘村、闊口塘村兩村約兩千多人;遂溪縣草潭鎮麥姓人口約三千人,全遂溪縣麥姓人口一萬多人。
廣東省吳川市塘綴鎮塘草村、雷公石村、塘尾鎮麥屋村、振文鎮麥屋村等村莊,人口近兩萬人。
廣東省徐聞——麥氏人口約三千人
麥氏始祖鐵杖公,其宗族源遠流長,至二十三代世,明朝貢生道清公之后裔如松公,如盛公等先輩,于康熙年間遷居徐聞西鄉瓜藤村、下寮仔村以及其它村莊。其中,瓜藤村與下寮仔村是麥氏族人落腳徐聞年間最早之一,至今已有三百多年。經世化繁衍,生生不息,人丁興旺,以今南山鎮博愛村(含西樹仔)麥氏人口有一千人,占徐聞麥氏人口三分之一,是徐聞縣麥氏人口最多的村莊。徐聞麥氏除以上四個村莊外,還有徐聞縣南山鎮的北潭麥宅村、龍堝南邊堝村;西連鎮油河子村;邁陳鎮北街村、石仔灶村、那宋村、宋屯村;和安鎮公港赤子村;新寮鎮場內村、南寮村、馬草港村;曲界鎮坡蘇村、仙安村、田洋村;前山鎮曹家后嶺村、大橋村、和家村;龍塘鎮福田月靈村、龍塘前村、昌發村;下橋鎮下堝村。
廣東省廉江市麥姓人口一萬人,其中新民鎮甘水塘、瓦窯坑村、馬落垌村共有人口一千多。廉江市安鋪鎮,鐵杖公后裔第廿二世孫“麥雙槨”及三子于明朝嘉靖五年(即1526年)由新會麥村遷居至湛江安鋪鎮東山埠鴨潭村等處居住。現已發展廿余世,后裔遷居粵瓊各地開基數十條村莊。下文摘自安鋪鎮東山埠鴨潭村1987年《麥氏族譜》-雙槨配原氏生三子:欽臣、欽瑞、欽望,雙槨公后裔村莊分布目錄如下
欽臣房
安鋪東山埠由廿三世欽臣、欽瑞、欽望三祖于嘉靖五年遷居
遂溪縣西灣村由東山埠五世祖春達公分遷
遂溪縣柑乾留老麥村由東山埠五世祖春會公分遷
海康縣牛乸搪村由東山埠五世祖春旺公分遷
遂邑龍窩村聯威公現遷住廣西英羅村 欽瑞房:
鴨潭老村由東山埠無勝公分遷
鴨潭河邊村由老村雨芬公分遷
鴨潭中間村由老村雨振公分遷
鴨潭下村由老村雨振公分遷
鴨潭南村由老村雨英公分遷
鴨潭下村仔由大坡村自強公分遷
鴨潭大坡村由老村自有公分遷
鴨潭新村由河邊村有華公分遷
久受埇由老村雨隆公分遷
老虎頭由老村雨隆公分遷
長毛田村由老村雨隆公分遷
遂溪楊老何老麥村由老村雨均公分遷
遂溪打鐵塘村由東山埠七世祖麥嶠公分遷
廉江抑搪古冢村由河邊村七世祖有榮公分遷(現遷往營仔天鵝墩居住)
遂溪雙福村由三世祖益鳳公分遷
遂溪朝福村由雙福村永蓮公分遷(現廉江白沙塘村仔)
遂溪北灶尾村由雙福村自錦公分遷
遂溪石角(埠頭番鬼塘興業村等)由鴨潭老村自有公天勝公分遷
廣西欽州拖車埠由雙福村永清公派下分遷
廣西廉州乾江村由鴨潭老村五世祖天仁、天經公分遷
北海市地角鎮中寮村由乾江村天仁公分遷
廣西防城縣靈山村由七世祖鴨潭大坡村東興公分遷
欽望房: 山狗棚村由東山埠五世祖永寬公分遷
雷州城居住由東山埠奇香公分遷
廣西東興江平村由東山埠汝香公分遷
注:仍有分遷支系不祥
|
-
-
“麥”姓女寶寶取名
麥嬿思
麥莊傳
麥寬麗
麥騏菘
麥酈萼
麥謝莊
麥樹申
麥瑞琦
麥卿悅
麥娜惠
麥蕓長
麥尹雪
麥斗占
麥龐璉
麥公曠
麥仙刁
麥譚嘉
麥坤馮
麥琦淵
麥部水
“麥”姓男寶寶取名
麥年念
麥群亨
麥剛飛
麥烽尹
麥開量
麥擷仙
麥驤叆
麥擷辰
麥忠馨
麥鶴峻
麥福甄
麥展巳
麥辰適
麥奮士
麥印口
麥筌切
麥省廣
麥桐戀
麥逵山
麥充昂
-
-
-
【歷史名人】
古代
麥鐵杖:名饒豐,號鐵杖,父曾唯,母梁氏,廣東省始興人,生于公元558年。為隋朝出力,屢立戰功,封官賜姓;封開府儀同三司、右柱國、遷右屯衛大將軍,賜麥姓,曾任萊州刺史、汝南太守。大業八年(612年)三月戰死于“遼東戰役”,追贈正一品光祿大夫,封宿國公,智勇武烈大將軍,謚武烈,歸葬家鄉,葬于嶺南南雄縣百順大水逕沖天鳳山,墓碑刻上“隋宿國公麥鐵杖之墓”等字樣。
麥孟才:字智稜,麥鐵杖之子,果烈有父風,帝以其死節將子,恩錫殊厚,拜武賁郎將。及江都之難,慨然有復仇志。與武牙郎將錢杰素交友,二人相謂曰:“事等世荷國恩,門著誠節。今賊臣殺逆,社稷淪亡,無節可紀,何面目視息世間哉!”乃流涕扼腕,相與謀于顯福宮邀擊宇文化及。事臨發,陳籓之子謙知而告之,與其黨沈光俱為化及所害,忠義之士哀焉光字總持,吳興人也。父居道,仕陳為吏部侍郎。陳滅,徙家長安。皇太子勇引署學士。后為漢王諒府掾,諒敗,除名。
近代
麥孟華(1875-1915)清末維新派。字孺博。廣東順德人。1888年入廣州學堂。1891年入萬木草堂,成為康有為的忠實弟子。1893年與康有為同科中舉。1895年春與康有為、梁啟超一起進京應試。梁、麥同寓,時常“相與規劃救國政略,并助南海先生奔走國事”。將訂《馬關條約》的消息傳到北京后,受康有為囑咐,鼓動在京各省舉人上折拒和,參加“公車上書”。同年夏在康有為創辦的《萬國公報》任撰述和編輯。1897年與梁啟超、汪康年等創不纏足會于上海,任董事,并為《時務報》等撰寫文章,主張“尊君權,抑民權”,意在變光緒帝為有絕對權力之皇帝。1898年春與梁啟超等聯合兩廣、云貴、川陜、浙江等省舉人上書,反對租讓旅大給俄國。同年3月參加康有為等創立的保國會。戊戌政變后,逃亡日本,協助梁啟超創辦《清議報》。次年代梁主持該報,撰寫320余篇宣揚保皇的文章,提倡學習日本維新,增強國力以救亡。曾代理東京高等大同學校校長。義和團運動興起時,誣蔑起義群眾為亂民,支持“東南互保”,號召南方督撫鎮壓義和團,起兵勤王,實行南北分治,要求各國合兵迎光緒復位。《辛丑條約》簽訂后,又為國權盡失、利源盡奪、無復和平、中國政府充當列強傀儡和奴隸,而感到憂憤不已。1902年任《新民叢報》撰述,1907年任政聞社常務員。1913年在康有為創辦的《不忍》雜志任編輯。后充任馮國璋幕僚,“相與謀倒袁”。1915年2月25日死于上海。
麥國樹(1699-1766),字柱臣,號拙軒,廣東省吳川市麥屋大村人,生平好古敏術,潛修經典,博學多才,康熙五十四年中秀才,乾隆九年中甲子科十二名舉人,恩賜翰林,翰林院供職; “欽點太史公麥國樹任東宮教授,特敕東訓” , 為十五皇子顒琰(嘉慶)老師。后乾隆恩準衣錦還鄉,命高州府撥銀建造大宗祠,御賜“耆年宿學”匾額。此匾現存麥氏大宗祠。
麥為儀字鳳來,綽號劏狗六爹。廣東省吳川市麥屋大村人,清乾隆歲貢生,生于康熙三十四年(1695),卒于乾隆二十七年(1762),享年68歲。葬于麥屋村東的紅口嶺,至今墳墓墓碑尚存。
麥有金,外號烏石二(1765~1810年)廣東省雷州府海康縣烏石村人,因在家中排行第二,故人們都叫他“烏石二”。乾隆末年,他忍受不了豪門官府的欺壓,與胞兄烏石大(麥有貴),弟烏石三(麥有芝)聚眾起義,為窮苦老百姓打抱不平,贏得了人們的同情和支持。此后,部眾也就越來越多了。當時,烏石二擁有的船只已多至二三百艘,人數也有七八千人,常在北部灣一帶活動,統治階級也聞“烏”色變,寢食不安。嘉慶年間,烏石二曾接受過安南國“寧海將軍”的封號,并協助過安南王阮光平攻打農耐國。這是烏石二海上稱雄以來進可以攻而退可以守的重要一著。因此,清兵連年東討西剿,都消滅不了他。嘉慶十年(1805年),烏石二、鄭一等船邦同廣東提督孫全謀在雷州海面激戰,清水師受挫,孫全謀因戰敗降職,兩廣總督那彥成被削職發落到伊犁。
烏石二是滿清統治階級的目中釘,他預先準備了“年號”,“官銜”、“大印”以及制作了署名的“約單”,這些“約單”上使用的年號竟是“天運乙丑”(公元1805年,嘉慶十年)。他在氣勢磅礴的《藍旗歌》中寫道:“藍旗飄飄,好漢任招。海上天子,不怕清朝!”
嘉慶十五年(1810年),活動于粵東至珠江口外的郭學顯、鄭一嫂以及東海霸等戰死的戰死,投降的投降,五色幫中仍然活動于廣東沿海的就只有烏石二的藍色幫。為徹底殲滅海上抗清力量,兩廣總督張百齡千方百計圍剿烏石二的部眾。他以紅色幫叛徒張保仔勸降為計引誘烏石二的主力船隊五十多艘駛入海康縣的南渡河,然后密令水師兵分兩路把烏石二的船隊包圍于海南的儋州洋面與雷州的雙溪口。等到烏石二的隊伍發覺中計時,清兵水陸合圍之勢已形成,烏石二率眾抵抗,終戰敗被俘。烏石二被俘后一度絕食,清軍無奈,將他押到瓊州處死。
麥鷹揚(生卒年不詳) 字資美。廣東省鶴山市雙合鎮泗合村人。抗英名將麥廷章之父。乾隆丁未(公元1787年)武科進士賜探花及第,遂得“探花公”雅號。得乾隆信任,初委以皇宮護衛之職,后升為中軍參將,兼理海壇左營游擊,赴福建海疆鎮守。善騎射,身先士卒,深得士兵愛戴。
麥廷章(?-1841),廣東省鶴山市雙合鎮泗合村人。我國近代史上杰出的愛國將領行伍出身,歷任把總、千總、守備、都司等職。道光十九年(1839年)在廣東水師中任署提標左營游擊。他參加了這年七月九龍的前哨戰和九月的穿鼻洋之戰,都表現得很英勇,擊退了來犯的英艦,取得了以少勝多的戰果。在道光二十一年二月(1841年2月)英艦大舉進攻虎門的戰役中,他協助水師提督關天培駐守靖遠炮臺,堅持到最后,壯烈犧牲。林則徐把他和關天培并稱為“雙忠”。
麥信堅(1865-1947),北洋政府官員。廣東番禺人(現廣州市黃埔區南灣村),字佐之。早年就讀于香港師范學院及北洋醫學堂學習,畢業后,在香港開了一間診所。通英語。清光緒十四年(1888)任北洋醫務局醫官。后入李鴻章幕,充醫官,曾隨李游歷歐美。二十七年任出使德國大臣二等參贊。次年回國,供職天津工程局。后為電車、電燈公司董事,保工局坐辦,招商局及文報局總辦。1914年至1916年任北洋政府交通部次長。
現代
麥崇楷原廣東省委政法委副書記、省高級人民法院院長
麥華三著名書法家,廣東番禺人。17歲起從事教育工作,1938年任廣州大學助教,1944年任講師,1948年任副教授,1950年任廣州茂生紀念學校校長,1961年執教于廣州美術學院。生前為廣州美術學院副教授,廣東省文史研究館館員。
麥朝樞(1896—1973),字仲衡,廣東臺山人,國民黨少將。民國21年(1932年)4月1日任上海市社會局局長,同年6月辭職。曾在第四軍當過政治部主任。廣州市南沙區東里村麥氏宗祠,有他的題字。
麥炳榮(1915-1984)粵劇小生。原名麥漢明,為人牛精,故又名牛榮。廣東番禺人,后居香港,開山師傳是自由鐘(梁鐘)。他最初在「人壽年」當手下,后來轉投「覺先聲」(薛覺先主理的粵劇團),由配角升包尾小生,再升二幫小武,三十年代初已漸露頭角。
麥賢得:廣東省饒平縣汫洲鎮人。1964年3月參加中國人民解放軍。1965年8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65年8月6日凌晨,中國人民解放軍汕頭水警區艦艇部隊在福建東山島以東海區與國民黨海軍劍門、章江號軍艦展開激烈戰斗。戰斗中,他所在的611號護衛艇機艙中彈,3部主機受損,機電兵均負傷。他前額被彈片擊中,腦組織外露,失去知覺。艇艙開始滲水,情況危急。他蘇醒后掙脫救護他的戰友,憑著堅強的戰斗意識,忍受劇痛,以驚人的毅力,回到機器旁繼續堅守戰位,與戰友們一遍又一遍地檢查管道、閥門、開關和接頭,及時排除故障,保證了輪機的正常運轉,堅守戰位3小時,直到戰斗勝利。戰后,榮立一等功。1966年2月4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中央委員會授予他模范共青團員稱號。同年2月23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防部授予他戰斗英雄稱號。1987年7月出席全軍英雄模范代表會議。1988年授予海軍上校軍銜,后任海軍汕頭水警區副司令員。
麥長青,主要指香港電視廣播有限公司電視劇演員--麥長青(Makbau Cheung Ching Mak)別號麥包。 其代表作有《爸爸閉翳》、《建筑有情天》、《與敵同行》等。
麥教猛,男,漢族,1966年6月出生,廣東雷州人,暨南大學產業經濟學專業畢業,在職研究生學歷,經濟學碩士學位;1986年12月入黨,1988年7月參加工作,先在其家鄉政府部門工作和任職,后到湛江市委辦任職,1997年11月至2007年1月,麥教猛在湛江市赤坎區任職,歷任該區代區長、區長、區委書記、區人大常委會主任;2007年1月后,麥教猛擔任湛江市政府副市長、黨組成員,分管外經貿、外事、僑務、對臺、旅游、信息產業等工作;2008年12月,麥教猛升任湛江市委常委、秘書長;2011年11月,任湛江市委常委、秘書長、政法委書記;2011年12月后,其任湛江市委副書記、政法委書記,湛江市社會工作委員會主任;2013年4月后,麥教猛赴惠州工作,任惠州市委副書記、市政府副市長、代市長、黨組書記。現任中共任惠州市委副書記,惠州市人民政府市長。
麥東生廣東省吳川市人,在職研究生學歷,1976年9月參加工作,1977年5月加入中國共產黨。現任吳川市政協副主席、黨組副書記。
麥嘉原名麥嘉尚,香港藝人。麥嘉1944年2月29日生于中國廣東省臺山,是香港著名的電影導演、演員、編劇、制片人,擅長拍攝喜劇,其光頭形象深入民心。麥嘉1982年主演了《最佳拍檔》一片,獲得了成功,與洪金寶同時獲得了第2屆香港電影金像獎影帝,成為金像獎歷史上空前絕后的雙胞影帝。麥嘉在香港演藝界有“光頭佬”、“光頭神探”之稱。
麥當雄生于1949年,香港電視、電影制作人,金馬獎最佳導演,前麗的電視監制。
中學畢業后參加電視藝員訓練班,之后轉投幕后。1974年在麗的電視開拍《十大奇案》,取得佳績。之后開拍《大丈夫》、《大白鯊》、《鱷魚淚》等電視劇,后升任麗的電視制作總監,主政麗的電視劇制作,在70年代未與無線電視展開收視大戰,曾一度以大地恩情取得勝果;而當時其他創作如《天蠶變》、《浮生六劫》等亦成為日后的麗的電視經典。1980年代初麗的電視賣盤,麥當雄轉投電影。首部監制電影靚妹仔便取得佳績。麥當雄多數以監制身份主導其電影創作,只有省港旗兵及其續集是由麥當雄親自導演。麥當雄電影作品多以社會寫實為題,因此有人稱其電影為“男盜女娼”。但相對不少同時期的港產片,麥當雄作品大部分屬于編劇嚴謹、制作認真之作。當中跛豪曾獲得第十一屆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電影、最佳編劇。省港旗兵曾為麥當雄獲得金馬獎最佳導演,亦在2005年被選為百年內最佳一百部華語電影的第六名。1997年以后麥當雄淡出電影制作。
麥當雄有一弟麥當杰亦為電影導演,經常為麥當雄執導。自麗的時代起麥當雄即與蕭若元合作,麥氏眾多作品不少由蕭若元參與編劇。
麥玉清,廣東省順德市杏壇鎮麥村人,著名粵劇花旦,國家一級演員,廣東粵劇院二團團長、領銜主演,擅長閨門旦、青衣行當。麥玉清自幼酷愛粵劇,她的父母親都是粵劇迷,受到家庭的藝術熏陶,三歲便大膽登臺演唱粵曲,十三歲考進江門市粵劇團當學員,師從著名粵劇表演藝術家鄭培英。由于聰敏和刻苦用功,在藝術上獲得了長足的進步。
麥寶嬋(Bow Sim Mark),祖籍廣東,現居美國,中國武術研究院,麥寶嬋太極協會創始人,著名武術家,現代武術教練,國際動作巨星甄子丹之母。麥女士成為美國第一位現代武術教練。 她的學生總是在美國選手中名列前茅。 她將一位叫做Nick Gracenin的眼睛散光的黑帶選手培養成為美國最光榮的國際選手。 她的兒子, 甄子丹, 領銜主演許多香港電影和電視片集。 她13歲的女兒甄子菁, 已經在國內比賽中獲得了銀牌和銅牌。
麥子善(Marco Mak) 素有香港金牌剪輯師之稱,早年替徐克貢獻了無數剪輯佳片,在嘗試制片、副導演各種工作后,2000年正式轉做導演,并以警匪片和黑道題材著稱。與王晶合作的《黑白森林》使其真正由剪輯師轉變為著名導演,代表作品 《黃飛鴻》和《野獸刑警》。
麥家琪 1975年8月1日出生于香港,香港演員,麥家琪入行前是位模特兒,1994年,參演喜劇片《男兒當入樽》出道;[1]1997年,參演喜劇片《超級無敵追女仔》;[1]2001年,主演了喜劇愛情片《有情飲水飽》,9月,獲得《寫我情真》之“眼中最具魅力女主角”獎;[2-3]2000年,主演了古裝武俠劇《小寶與康熙》,該劇獲2008劇變中國30年經典劇目;[4]2002年,主演了以璩美鳳事件為藍本的電影《偷窺無罪》;2004年,參演了奇幻愛情劇《我和僵尸有個約會Ⅲ》;2012年,參演了都市情感時尚劇《親愛的,回家》。
現代人氣名人
麥紹棠
麥景婷
麥長青
麥 嘉
麥當娜
麥子豪
麥潔文
麥當雄
麥家瑜
麥浚龍
麥家碧
麥家琪
麥子善
麥德羅
麥兆輝
麥雪雯
近代人氣名人
麥偉麟
麥賢得
麥志強
麥賜球
麥蘊瑜
古代人氣名人
麥文震
麥春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