郡望
扶風郡:周朝時期即置郡,其時轄地在今陜西省興平、咸陽一帶地區。漢朝武帝太初元年(丁丑,公元前104年)設置了右扶風,與京兆、左馮翊合為三輔,治所在今陜西省興平市,其時轄地在今陜西省長安縣以西、鳳翔縣一帶。三國時期曹魏政權改其名為扶風郡,治所在隗里(今陜西興平),其時轄地在今陜西省麟游縣、干縣以西,秦嶺以北、山東省平原縣以南一帶的廣大地區。五代時期的后漢政權將其轄地限定在今陜西省咸陽市一帶地區。西晉時期則移治到池陽(今陜西涇陽)。南北朝時期的北魏王朝再移治到好疇(今陜西乾縣)。隋、唐兩朝,則以今陜西岐州一帶為扶風郡。
咸陽郡:咸陽是享譽海內外的歷史文化名城。周郝王十年(丙辰,公元前305年),秦孝公嬴渠梁(公元前381~前338年)任用商鞅進行變法,在涇渭之交營建宮城,并遷都于此。因“地處九嵕山之南,渭水之北,山水俱陽”,故名咸陽。中經秦惠文王、悼武王、昭襄王、孝文王、莊襄王五代,到秦始皇二十六年庚辰(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六國,建立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中央集權制的封建帝國,直至西漢初年,這里作為戰國秦和秦王朝的都城長達一個半世紀之久。將咸陽解讀為中國第一帝國都是當之無愧的。嗣后,歷經西漢、新、西晉、前趙、前秦、后秦、西魏、北周到隋、唐,咸陽因毗鄰京城長安,而被當作京畿之地和塋藏之野。宋明以下,咸陽作為西北地區重要的物資集散地,作為溝通中原和西部邊疆的交通孔道,其軍事戰略地位仍然相當顯著。如今,在西安-咸陽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的戰略框架下,一個具有重要經濟戰略地位的大都會城市帶正在崛起,咸陽作為西安的后花園,它的建設和發展正面臨著巨大的機遇和挑戰。咸陽境內的政區建置,始于夏代。商王朝時期,發展到邰、豳、程、犬等方國。周朝,以豐、鎬為中心,周圍分布有戈、秦等國。周顯王十五年(辛未,公元前350年),秦孝公遷都咸陽,在秦國全面建立了郡縣政區體制。
秦統一后,設內史管理都城咸陽,奄有整個關中地區。秦朝末期,被項羽分為雍、翟、塞三國,號“三秦”。市區以西屬雍,以東屬塞。西漢時期在關中設京兆尹、左馮翊、右扶風三郡,號“三輔”。市境屬扶風、馮翊兩郡,今長武一帶屬上郡。東漢時期遷右扶風郡治于槐里(今陜西興平)。三國曹魏時期屬扶風、新平(郡治漆縣,今陜西彬縣)和馮翊郡,西晉屬雍州扶風(郡治池陽,今陜西涇陽)、始平(郡治槐里)、新平三郡及安定郡的一角。前秦在長陵設咸陽郡。北朝時分屬雍州咸陽、安定、北地三郡。唐屬京兆府、邠州。五代時期分屬京兆府、耀州、乾州,邠州。宋朝時期分屬京兆府、耀州、醴州、邠州。金國時期分屬京兆府路的京兆府、乾州、耀州和慶原府的邠州。元朝時期屬陜西行中書省奉遠路及其所屬的耀州、乾州,省直屬的邠州。明、清時期屬西安府、乾州,邠州。民國初屬陜西關中道,后分屬第十、二、七、九行政督查專區,北部屬陜甘寧邊區關中分區。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初,咸陽分屬三原、縣、咸陽分區,1950年合并為咸陽分區,1953年癸巳撤銷咸陽分區,1961年復置,1968年改為地區。1983年10月撤銷地區,設立咸陽市,實行市管縣體制。
堂號
扶風堂:以望立堂。
咸陽堂:以望立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