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地郡:戰國時期秦國置北地郡,治所在義渠(今甘肅寧縣),統領甘肅舊寧夏、慶陽、平涼、固原、涇州諸府州地。西漢時期移治到馬陵(今甘肅慶陽),統領甘肅舊寧夏、慶陽二府之地。東漢時期又移治到富平(今寧夏吳忠);東漢末期其地曾被劃入羌胡轄境。三國時期曹魏國沿置,治所在泥陽(今陜西耀縣)。隋朝時期的北地郡,治所在今甘肅省寧縣。
清河郡:西周至春秋中期以前先為衛國之邑,后為齊國所占,成為齊國邑地,位于山東菏澤汲堂河一帶,因水草清茂,古代齊國人稱其為清河。西漢高祖劉邦五年(己亥,公元前202年)改置清河郡,后屢改為國,漢元帝永光年間(公元前43~前39年)后期為郡,治所在清陽(今河北清河)。東漢改為國,移治甘陵(今山東臨清),其時轄地在今河北省清河縣至山東省博興縣、臨清縣一帶地區。元朝以后轄地在今河北省清河市及棗強縣、南宮縣各一部分、山東省臨清縣、夏津縣、武城縣及高唐縣、平原縣各一部分地。到了明朝時期,清河縣改歸京師廣平府(今河北大名)管轄。此后直至清朝時期,清河縣隸屬于直隸省廣平府。民國初期,清河縣初屬直隸省冀南道,民國三年(癸丑,公元1913年)改為大名道,民國十七年(戊辰,公元1928年)直隸于河北省,民國二十五年(丙子,公元1936年)初劃屬河北省十四督察區。抗日戰爭爆發后的民國二十七年(戊寅,公元1938年)9月,中國共產黨創立了冀南區抗日根據地,清河縣為其轄地。民國三十年(辛巳,公元1941年)8月晉冀魯豫邊區成立,轄冀南區,清河縣為冀南區十三專區。抗日戰爭勝利后,于民國三十四年(乙酉,公元1945年)11月清河縣改屬冀南區二專區。民國三十七年(戊子,公元1948年)9月華北人民政府成立,晉冀魯豫邊區即行撤銷,清河縣隨冀南區二專區歸屬華北行政區。1949年8月1日河北省人民政府成立,清河縣劃歸河北省衡水專區。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清河縣人民政府由城關遷駐葛仙莊。于1952年11月7日撤銷了衡水專區,清河縣改隸邢臺專區。1958年4月28日撤銷邢臺專區,清河縣歸屬邯鄲專區;同年12月20日,撤銷清河縣并入南宮縣。1960年5月3日又撤銷邯鄲專區,清河縣境隨南宮縣歸邯鄲市轄。1961年5月23日,復設邢臺專區,南宮縣還屬。同年7月9日,恢復清河縣建制,仍隸邢臺專區。1970年邢臺專區改為邢臺地區,繼轄清河縣。1993年7月,邢臺地區與邢臺市合并,改由邢臺市管轄。
堂號
北地堂:以望立堂,亦稱義渠堂。
清河堂:以望立堂。
興商堂:商朝武丁時刻想振興自己的國家,但缺乏賢人幫助。一天夜里,他夢到圣人來到他面前。這位圣人名“說”,治國的本領很大。于是武丁就畫了那圣人的像,命許多人去找,結果在付(傅)巖找到了一位做泥瓦匠的奴隸,正在那里筑墻,他很像武丁夢中見到的人的模樣。他就是付(傅)說。人們將他請到朝廷,他后來果然幫助武丁振興了商朝,是歷史上的名宰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