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學生常見心理問題的表現】
1、一般心理與行為問題
⑴固執。思想固執,行動偏激,不接受意見,自我評價過高,一意孤行。
⑵暴躁。易被激怒,沉不住氣,聽到一些不順耳的話,往往就火冒三丈,甚至唇槍舌劍,拳腳相加,缺乏自我克制的能力。
⑶孤僻。孤獨,膽怯,冷漠,不合群,總是喜歡獨來獨往,脾氣古怪,敏感多疑。
⑷自卑。常對自己的智力、能力等作出過低的評價,認為自己不如別人,易生煩惱,悲觀失望,缺乏自我表現的勇氣,脆弱,依賴,缺乏自信心,不善交往。
⑸嫉妒。把他人在才能、地位、境遇或相貌等方面的優越之處視為對自己的威脅,因而感到憂慮、憤怒和怨恨。有時甚至采用貶低、打擊他人的手段來維護自己的虛榮心,以求得心理上的平衡。
⑹行為問題。指反復而持久的反社會性、攻擊性或對立性品行。但發展到極端時,這種行為可嚴重違反相應年齡的社會規范,較之兒童普通的調皮搗蛋或少年的逆反行為更嚴重。如過分好斗或霸道;殘忍地對待動物或他人;嚴重破壞財物;縱火;偷竊;反復說謊;逃學或離家出走;過分頻繁地發雷霆;對抗性挑釁行為;長期的嚴重違拗。
⑺人際關系問題。與老師、同學不能友好相處,不能共同協作完成任務,對別人指責多,不能容忍別人的行為等。
⑻注意力不能集中,記憶力下降。很難持續集中注意力一段時間。特別表現在上課不能集中注意力,記憶困難。
⑼依賴。長期生活在父母和他人的關心和愛護下,因此形成較強的依賴心理,首先表現為對環境的依賴,如天氣的變化不能適應,不知道增減衣服,需要老師或家長的提醒才行,否則很容易感冒。
⑽意志薄弱。缺乏行動的目的性和一致性。做事容易半途而廢,容易上當受騙,愛說謊話,不能經受學校和生活帶來的正常競爭,不能正確地面對挫折,行動放任自流,意志力非常薄弱。當他們面對困難和挫折的時候無所適從,甚至采取消極的逃避方式。
2、心理障礙
⑴焦慮。焦慮是一種類似擔憂的反應,或者是對當前或預計可能對自尊心有潛在威脅的任何情景,具有一種擔憂的反應傾向。主要有三種表現。①內心體驗為害怕、擔憂、提心吊膽、忐忑不安,甚至極端驚恐或恐怖。②精神運動性不安、來回走動、坐立不安,也可表現為發抖或震顫。③伴有身體不適感的植物神經功能障礙,如出汗、口干、嗓子發堵、胸悶氣短、呼吸困難、心慌、臉色發紅發白、惡心嘔吐、頭暈、尿頻等等。
⑵抑郁。自己感覺到容易疲勞,精力明顯不足,心情壓抑,悲觀失望,高興不起來,苦悶的感情與心境,學習興趣的減退,缺乏活動愿望,喪失活動力,學習不能勝任。以及與抑郁相聯系的其它感知和軀體方面的感受,如身體多處不適感,頭痛,身體酸脹感,記憶力明顯下降,飲食不香等。
⑶情緒不穩定。煩躁易怒,易激惹,容易為一點小事和家人、同學發生矛盾與爭執。
⑷強迫癥狀。主要指那些明知沒有必要,但又無法擺脫的無意義思想、沖動和行動,有強迫思維和強迫行為兩種主要表現。其特點是:有“強迫感”,明知不對,仍無法控制,多次重復地、反反復復地想個不停,如反復洗手、整理書包,題目做好以后總是不放心,擔心有錯誤,要反復檢查,或者對書寫的內容重復描寫,已經寫好的數字要反復描幾次,浪費了大量的時間。
⑸恐怖癥狀。恐怖的對象比較廣泛,如:空曠場地,人群,或公共場所和交通工具。此外,較為多見的是考試恐怖、社交恐怖等。是指對某些特殊處境、物體、情景或與人交往時產生異乎尋常的恐懼與不安的內心體驗,因而出現回避反應。盡管明知恐懼對象對自己并無真正威脅,這種恐懼極不合理,但在相同場合均反復出現,難以控制而影響正常生活。
【心理健康問題產生的根源】
處于青春發育時期的中小學生正處于生長發育期,心理困擾十分明顯,心理矛盾很突出,從近年來我們在咨詢活動中了解到的情況看,產生問題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類。
1、學習類問題。
學習是學生的主要任務,圍繞著學習產生的問題占中學生心理問題的主要部分,其反映有二。
⑴目前,父母和社會的期望值過高,使得學生精神壓力越來越大,不少學生有苦悶、煩惱、憂愁、焦躁、無奈等情緒,看見書就又恨又怕,真想把它扔出去。
⑵厭學是目前學習活動中比較突出的問題,不僅是學習差的同學不愿學習,就連成績很好的同學也有這種傾向,這種現象非常值得我們深思。
2、人際關系問題。
這也是學生中反映最多的問題之一,主要包括三方面。
⑴與教師的關系問題。主要集中在由于教師對學生的不理解,過多干涉學生的業余生活和正常交往而引起的困惑和煩惱。還有一些其它想法,諸如:認為老師嫌貧愛富,認為老師處事不公正,認為老師輕視自己等等,都反映出學校中師生關系的問題。
⑵與同學的關系問題。主要集中在交友方面,因處理不好朋友之間的關系而苦惱。有位學生講到,他的一位好朋友總是對他不信任,懷疑他對朋友的友誼,認為他為朋友的付出不夠多,使他十分苦惱,不知怎樣做才能消除朋友的懷疑,內心十分孤獨,寂寞,想恢復與朋友的關系又不知該怎樣去做。
⑶與父母關系的問題。主要是因父母與子女之間缺乏相互理解和溝通,或家庭關系不和學生造成的心靈傷害。例如,有位學生談到經常和媽媽鬧矛盾,聽到她的罵聲就心煩,有時真想一走了之再也不回來了。
3、情感類問題。
青年時期是花的季節,在這一階段人的第二性征漸漸發育,性意識也慢慢成熟。此時,情緒較為敏感,易沖動,對異性充滿了好奇與向往,當然也會伴隨著出現許多情感的困惑,如初戀的興奮、失戀的沮喪、單戀的煩惱等等。
【中小學生的心理健康標準可以參照以下四個方面】
⑴ 學習適應性。
一個心理健康的中小學生,通常有比較好的學習態度和學習方法;學習目的明確,學習目標具體、切合實際;學習的自覺性高;善于制定學習計劃,并在執行計劃的過程中表現出意志力強、學習信心足的特點。在對待考試問題上,他們沉著冷靜,靈活應對。
⑵人際關系的和諧程度。
人際關系指的是人與人之間心理上的直接關系或心理上的距離。一個心理健康的中小學生,一般與同學、老師、父母、朋友等關系處理得比較融洽,很少發生沖突。他們樂于與人交往,具有同情心,待人熱情、寬容、真誠,而不是膽小、怕羞、不合群、表情冷淡或忸怩作態。
⑶自我認知與現實感。
自我認知指對自己的心理過程與特征及其表現的認知,而現實感則指個人對自己同現實之間關系的認知。心理健康的中小學生往往有較強的自我認知能力,他們能夠正確地認識自己,自我評價恰當。在對現實的感知能力上,他們能夠客觀地認識現實,并根據對現實的認識來給自己作出恰當的人生發展定位,有與現實聯系緊密的自我價值體系。
⑷個性發展的良好性。
個性是指比較穩定的心理傾向和心理特征的總和,它是一個統一的整體結構。人的個性結構主要由個性傾向性和個性心理特征組成。其中個性傾向性包括需要、動機、興趣、理想、信念、世界觀等,個性心理特征包括能力、氣質和性格等。心理健康的中小學生,在個性發展上,應表現出良好的態勢,即作為心理動力系統的個性傾向性各成分之間的關系和諧,個性心理特征上的一些成分則表現出良好的社會適應性,如情緒控制能力強、善良、自律等。